【觀察】試題風波絕非「專業失誤」 香港該複習日本侵華有多慘烈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自從5月14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出現「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誘導式申論題後,立即引發各界強烈抨擊,香港教育局要求香港考評局取消該試題。但香港考評局於18日開會商討後,仍不願遽然取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只含糊地回覆,並形容「今次事件是一個專業失誤的事件」。此外,香港教協與部分泛民派議員,則趁機攻訐香港教育局「粗暴」或不尊重「多元史觀」,替考評局迴護。顯然,香港政府如今還不敢斷然撤廢這道充滿史實錯誤的試題,但日本在近代侵略中國的殘酷行徑絕對難以抹消。

今屆文憑試歷史科卷一第二題舉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詢問考生是否同意此說法,並須解釋答案。(黃舒慧攝)

明治維新後,日本就鋭意往中國擴張,並利用1874年牡丹社事件、1894年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一步步攫奪更多在華利益與領土,比起歐美列強更為兇狠。譬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日軍就出動2萬人以上,冠居八國之首,且搶掠戶部銀庫與內務府糧倉,劫走367萬以上的銀兩!更不用說鉅額的庚子賠款,又給日本侵略者帶來多少橫財。

儘管日後礙於各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的壓力,日本於1924年與中國簽訂《關於以庚子賠款辦理對華文化事業之協定》,規定每年撥出部分賠款供對華文化事業之用。但管理機構「中日協商總委員會」實質上受日本擺佈,且賠款用途被用作日本掠買中國文物與文化入侵,且受資助的多是日本在華團體,藉此培養幫助侵華的「中國通」,受補助的中國學生之花費才佔總額不到19%,凸顯日本的利己本質。至於1915年的《21條要求》、1917年的「西原借款」就更不用說,全是想在華滲透勢力,絕非想幫助中國發展。

日本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出兵最多,圖為八國聯軍各國司令合影。(華聲論壇)

而最讓中國人民咬牙切齒又痛心疾首的,莫過於自1931年起,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等一連串的侵華戰爭,東北、華北、上海、南京等處相繼淪陷,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更教人髮指。此外還有慘絕人寰的細菌戰、「三光策略」與慰安婦等暴行,至今猶有無辜平民受日軍遺留的化學武器殘害。且在慘烈的對日抗戰中,中國人民付出3,500萬以上軍民的犧牲,佔二戰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千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約5千億美元,被日軍掠奪與破壞的文物更是不計其數。譬如南京、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的公私圖書起碼損失2,98萬4,750冊,中央圖書館寄存於香港馮平山圖書館的善本古籍也未能倖免,戰後僅追回3,5000冊。至於被毀壞的古建築與寺廟,就更不計其數。如此龐大的損失與破壞,香港考評局豈能昧於事實,替日本辯護稱「利多於弊」?

於南京大屠殺中被大批殺害的中國俘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即便單論香港自身,從1941年日軍侵佔開始算起,也承受極大迫害。且比起南京汪精衛、華北維新政府等地方性傀儡政權,日本是直接在香港設置總督府實行軍政,壓迫更為嚴酷。譬如為了減輕行政壓力,日本於1942年1月喝令沒有居住地址與職業的人都得離去,頓時造成50萬以上人民被迫逃亡。此外日軍還動輒殺害、逮捕、強姦平民,日軍憲兵隊甚至在九龍皇囿(今九龍京士柏)多次斬首華人,致使香港人口在1945年鋭減至不到60萬。

端舉幾例,1944年香港西貢黃毛應村村民鄧戊奎、鄧德安、鄧福、鄧寅發等人遭日軍逮捕刑求,想問出游擊隊的狀況。鄧戊奎被日軍連番掌摑,四名日軍分別踩住其四肢,還有一名日軍踏上其腹部後,竟拿着竹竿捅向鄧戊奎的嘴,鄧戊奎禁不住折磨昏死過去。但殘暴的日軍仍不放過他,又將鄧戊奎捆綁起來,並在他腳下燒起雜草,導致鄧戊奎嚴重燒傷幾乎無法行走。還有一名孕婦張鳳,在九龍的日軍憲兵部裏被多次灌水和燒灼皮膚,絲毫未因懷有身孕便惹起日軍的憐憫之心,最後因過度勞動於赤柱監獄身亡。但九龍憲兵隊隊長平尾好雄,日後在軍事法庭上受審時卻聲稱未聽過囚犯的尖叫聲、更不知囚犯餓死的事故,試圖掩蓋虐殺平民的事實。這些慘事,難道在支持錯誤試題的人眼中都是利處嗎?

正在香港行軍的東江縱隊。(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日軍的殘暴激發中國各地組織軍事與文化上的抵抗,除了正面戰場的國軍以外,中共亦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在粵港一帶抗日,後來又將幾股抗日武裝合編為港九大隊。儘管東江縱隊人數不多,武器也落後,但仍憑着靈活戰術與堅忍毅力,累積1,400多次戰鬥、傷斃日軍偽軍6千餘人、俘虜3,500多人、繳獲槍枝6,500多把的戰果。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土海軍」甚至僅憑几艘破舊船隻就與日軍周旋三年多,共俘獲敵方船之43艘、擊沉7艘,取得日軍40多死、52傷的戰果,這對牽制日軍在粵港一帶的攻勢十分有效,連日軍都不得不牙癢癢地形容「廣州和香港地區之間是治安之癌」。

而東江縱隊更廣為人知的戰績,便是及時搶救包含800多名文化界與政治菁英逃離香港,何香凝、柳亞子、喬冠華、茅盾(本名沈德鴻)、范長江,以及曾擔任廣東省副省長的陳汝棠等人,俱是在東江縱隊的掩護下從海路或陸路逃離日軍的魔掌。在海上飄零多日的何香凝在得到東江縱隊送來的物資救助時,還感慨地賦詩寫道:「水盡糧空渡海豐,敢將勇氣抗時窮。時窮見節吾儕責,即死還留後世風」,替這顛沛的行程留下文學見證,也從側面反映日軍侵華造成的離亂。

東江縱隊尚存人世的成員林珍痛斥「為何回歸那麼多年的香港,還會有這樣的考題去考學生,對我們民族、國家利益都不利,我們非常憤怒和心痛」。因此若想大事化小地說這只是「專業失誤」、甚至不肯立刻撤廢試題,恐怕全中國人民都無法接受,香港當地的受害者家屬與游擊隊老兵更不能接受。加上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加強港澳地區中華文化、歷史與國情教育的決議,假使香港特區政府還不能大刀闊斧地清除各種「戀殖」或美化侵略的教材或現象,恐將繼續淘空香港學子在歷史認知與道德上的基礎。對於75年前世界各國取得反法西斯戰爭重大勝利的史實來說,也會是極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