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口水戰無關「雖遠必誅」 中美誰是真正「戰狼」?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以外交部長王毅為首,近日中國外交官就近年常見的強硬表態,解釋箇中考量,個別官員更反駁「戰狼」標籤,認為道理站在自己一邊,義正辭嚴,應該被視為「功夫熊貓」。
內地官媒《環球時報》亦就此發表社評,題為〈搞「戰狼外交」的不是北京,而是華盛頓〉。

美軍在伊拉克擊斃伊朗軍事領袖

社評作出如下判斷:「要說『戰狼』,哪國的外交也沒有美國外交更登峰造極。看看現在美國在制裁多少國家,美國在世界多少地方維持著駐軍,又在就多少國家的事務發號施令,說三道四。」講「制裁」與「駐軍」,沒有人可以否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長臂管轄,但如果就此定義為「戰狼」,就不太貼切了。

今年1月,伊朗民眾悼念被美軍擊斃的革命衛隊的「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Reuters)

若果要批評美國,稱呼其強權行徑為「霸道」、「冷戰思維」或「帝國主義」,要提出一套言之成理的講法並不困難,畢竟今年初就發生驚世駭俗的一幕:美軍在伊拉克發射導彈擊斃伊朗革命衛隊的「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如僅以「戰狼」批評華府在未有宣戰的情況下,於第三國公然殺害他國軍事領袖,實在失之過輕。

事緣「戰狼」稱號脫胎自2017年內地電影《戰狼2》,內容講述中國退役軍人在海外勇救同胞和難民,劇情充滿愛國主義色彩,宣傳用語更開宗明義用上「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官媒:貼標籤是意識形態操作

當外交官被扣上「戰狼」的帽子,論者並非說他們會像戲中男主角一樣置生死於度外,帶著槍炮子彈遠赴海外殺敵救人。剛好相反,沒有人會當電影橋段是真實行為,劇中一切都是表演技藝和科技特效,以強烈聲畫為觀眾帶來感官刺激,但就不是真的爆發了一場「雖遠必誅」。

🔑美軍炸死伊朗指揮官蘇萊曼尼🔑

+2

對反方而言,他們以「戰狼」戲稱中國外交官,針對的不是行為,而是談吐方式,認為他們仿如代入了電影角色,對外表態時用上不搭調的戲劇手法,於實務無益,於禮節則有可議之處。對正方而言,他們的態度似乎也很曖昧,有人認為「戰狼化」是值得自豪的事,也有人認為是對國家大義的貶損。

《環時》即在正方當中持負面意見:「給中國外交貼上『戰狼』標籤是一種極端的意識形態操作,有些網民這麼說說也就罷了,西方主流輿論如果拿這個標籤針對中國外交說事,則是將自己的國際政治思維庸俗化,屬於典型的嘩眾取寵。」

「戰狼」與否都不影響國際地位

儘管如此,外交部卻不是內交部,話說給海外觀眾聽,他們如偶而聽得進耳裡,有甚麼看法也無從控制,況且即使在防火牆城之內,質疑之聲亦不在少數。更為要者,遣詞造句是手段,傳播訊息是目的,若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手段變成了目的,外交官要為遣詞造句的方式而辯護,是否物有所值就見仁見智了。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存活情況(【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9

當然,以同樣實事求是的態度,「戰狼」不「戰狼」其實都無所謂。單講疫情其間,中國即使遭遇一系列公關危機,由瞞報漏報到「排非」爭議都一一化解,消極一面是傷不了本國分毫,所謂「追責索賠」只是笑話,積極一面就是「醫療外交」大顯身手,彰顯本國有能力亦有意願援助受災各國。

遍觀全世界,「戰狼」又何止存在於中國呢?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把「武漢病毒」掛在嘴邊,指北京是「殘暴政權」,還一度拋出「武漢實驗室泄毒」陰謀論,但口水戰終歸是口水戰,中美政經關係暫時仍「鬥而不破」走下去。也許「戰狼化」談吐只是表象,潛藏其下的是日益熾烈、需要戲劇化表達的大國競爭。

按圖了解專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32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