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領事館風波】閉館逐使:此事究竟有幾嚴重?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今天上午,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已經在做最後的撤離。一些外交人員已經帶着行李離開,一部分外交文件則被發現集中粉碎銷燬。作為對美國突然關閉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的對等反擊,7月24日上午10時,中國政府通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關閉,限定外交人員72小時離開。

在外界看來,中美在持續交惡的軌迹上越走越遠,終於到了「斷交」的邊緣。然而,這事究竟有多麼嚴重?或者說,如果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不準備和中國斷交,只是因為外傳的各種原因,譬如懷疑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總領事蔡偉的行為而警吿中國,那麼又何必「定點清除」整個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而如果準備「斷交」,那何必又大費周章?

中美關係交惡,這本是基本事實,也即是說,中美關係再也不會回到當初時而緊張時而友好的歷史階段了,更不要說回到1980年代的超長蜜月期階段。未來只有一種可能,中美要互相適應一種很不舒服的交往方式——「鬥而不破」甚至近身博弈。

就在中美這次外交危機期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7月23日美國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的故居發表題為《共產主義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Communist China and the Free World's Future),稱美國數十年對華接觸政策失敗,號召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民主力量組成新的同盟共同對抗中國共產黨。

這一「鐵幕演說」延續了當下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的一貫態度,也是對這一態度的最新註解。外界不用理會蓬佩奧是否句句在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藉着這次機會,特朗普政府已經表明改變對華策略。

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和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皆成為中美這次外交博弈的「犧牲品」。(人民視覺)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早在6月份的一篇文章《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中說,中美關係在螺旋下降的循環中,步入兩國建交以來十分困難的階段。如果將美國對華戰略調整的過程比作一個360度的「圓」,那麼前半個180度的「圓」在2018年底就差不多劃定了……兩國在新冠疫情期間的碰撞明顯加快了這個進程,目前的狀態恐怕還不是最低谷。

那麼,互相關閉對方駐外總領事館,意味着距離最低谷更近一步,中美失去改善關係最後機會了嗎?它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從外交經驗看,驅逐對方派駐大使及其外交人員,關閉對方使領館,當然可能被視為是雙方關係出現危機甚至即將爆發衝突、戰爭的前奏——這在中美此次互關使領館時,的確有類似的鼓譟。

1970年代,中國曾經歷過三次斷交風波,其中以1967年印尼排華風波中斷交最具有代表性。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大門遭衝擊,4名中國外交官受傷,館舍遭縱火焚燒。10月23日,印尼外交部照會,宣布印尼政府決定關閉駐華大使館,要求中國自1967年10月30日起關閉其駐印尼大使館、駐雅加達總領事館、駐棉蘭、馬辰、望加錫的領事館,上述機構的中國外交人員最短時期內離境。雙方隨後斷交。

人們認為,自1979年建交以來,中美之間的確從未經歷如此嚴重的外交危機,即便是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因為當時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等人的努力,中美關係也沒有走到切斷一切聯繫和逐使的地步。

當下互關對方總領事館就預示着接下來要走向斷交?未必。以美俄當年的互關對方領事館為例,2017年、2018年雙方曾發生過兩次嚴重的外交爭端,並對待關閉了兩處總領事館,事情雖然在當時引起外界關注,但最終兩國都有所克制,沒有徹底撕破臉。

事實上,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國際政治上,中美脫鈎論依舊只是一種想象。

回到中美關係的螺旋式交惡,中國一直不願意承認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一種修昔底德陷阱式的無解難題,但是不承認又很難獨力改變這種結構性矛盾,於是近年來一直在一種特別彆扭的狀態下與美國相處。當然,經過數年的磨合,中國已經多少適應了一點與美國的相處方式,譬如在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戰中,已經完全不像1989年後那樣手足無措。

未來,中美可能長期要適應彼此的處事方式,不管是極限施壓還是「聲東擊西」式的軟對抗,都將是大概率一定會出現的。重要的是,在對抗中,彼此能否克制住自己的那份衝突,既然是下棋就不要隨便掀桌。

這次關閉領事館事件可能大大超出北京的預想,但是既然貿易戰可以打起來,這一外交操作上的小動作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