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非零和博弈  中國如何避開西方陷阱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迄今已造成全球超過2,428萬確定感染,超過82萬人死亡,且感染者每日都在數以十萬計的增長。其中,疫情震中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599萬例,死亡人數超過18萬。新冠疫苗被公認為是終結新冠肺炎疫情「終極武器」,因此,世界上各主要國家都在搶灘新冠疫苗的研發,一場圍繞新冠疫苗研發「全球戰爭」似乎正在上演。

世界各國都在推進疫苗研發,中國已成為新冠疫苗研發的領跑者。(新華社)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目前在WHO正式登記在冊進行開發的165種新冠疫苗中,有139種處於研發初期,26種進入臨床測試階段。中國要贏下這場交織着技術、資本、政治等「全球戰爭」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陷入疫苗政治化陷阱。

搶灘新冠疫苗研發 中國在質疑聲中領跑全球

世界衛生組織8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中,中國研發的疫苗數量位居第一,有7種;美國研發的有4種,英國和印度各研發2種,韓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洲、俄羅斯各研發1種,各國聯合開發8種。其中,6種疫苗已經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疫苗申請上市面向大眾的最後衝刺階段,其中有3種來自中國研究機構和生物公司。

疫苗臨床研究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I期主要評價安全性,少量志願者;II期擴大人群評價安全性同時探索疫苗劑量和免疫程序,幾百人不等;III期為確證疫苗在目標人群的有效性,並觀察安全性,由發病率和疫苗預期效力水平決定參與臨床試驗的人數。正常情況下,經過三期試驗後,合格安全的疫苗經過一系列審批等程序將會被批准上市。

上述疫苗研發數據意味着,在新冠疫苗的研發這場全球競賽中,中國在質疑聲中已經走在世界各國前列。然而美國免疫學家福奇(Anthony Fauci)7月31日在國會聽證會上,對俄羅斯和中國目前正在開發的疫苗的安全性表示了懷疑。他稱,他希望中俄的疫苗給任何人接種之前先測試。

英國廣播公司(BBC)6月7日報道,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斯科特(Rick Scott)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不希望美國第一個開發出疫苗」,「他們打定主意與美國以及與全球的民主國家敵對」。斯科特聲稱,「我們有證據顯示,中國正試圖破壞、減慢我們開發疫苗的進程。」

美國司法部長巴爾(William Barr)7月16日在演講中,來自中國的駭客針對美國大學和企業竊取有關新冠肺炎治療的知識產權。美國《紐約時報》5月10日還曾報道稱,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國土安全部正準備發出「警吿」,聲稱中國最頂尖的駭客和間諜,正在「竊取」美國關於新冠疫苗和治療方法的研究成果。中國對此強烈否認,並表示已與世界共享病毒信息,並與外國合作。

對於中國研發的進展,法新社稱,一些中國公司處於全球疫苗競賽的最前沿。但該報道接着稱,由於「中國的疫苗歷史和其他衛生醜聞」,這些試驗將被特別密切關注。

事實上,這種對於中國的質疑,從新冠肺炎疫情在蔓延時就從未中斷。最早,是對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及治療上的質疑,甚至將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歸咎於中國。只不過,在中國有效控制疫情之後,這種質疑延續到了新冠疫苗的研發領域而已。

避免陷入疫苗分配政治化陷阱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升級之際,種種迹象顯示,新冠疫苗早已超越「挽救生命,消除疫情」的公共衛生產品屬性,成為政治博弈的工具。

美國喬治敦大學全球衛生法教授勞倫斯·戈斯汀(Lawrence Gostin)說:「我從未見過(其他)醫療產品在政治上有如此大的利害關係。新冠疫苗的政治象徵意義背後,是因為超級大國已將其視為展現自己國家科學實力的象徵,證明政治制度優越性的手段。」

但顯然,新冠疫苗的研發不是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損失,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雖然,疫苗的率先研製成功能夠帶來包括政治上的諸多收益,但作為公共衛生領域的產品,是否安全有效可能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相較而言,始終處於全球疫苗競賽最前沿的中國,在新冠疫苗研發上一直按部就班,並未冒進。雖然中國早在7月22日正式啟動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但嚴格限定在一定範圍和一定時限。一些科研人員和藥企負責人已經親身試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稱,自己已接種一實驗型新冠疫苗。但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疫苗研發仍在三期實驗環節,並未上市。

隨着疫情在中國逐漸消失,開展大規模試驗的努力遇阻,中國已經通過與其他國家——阿聯酋、加拿大、巴西、印尼與墨西哥等國家的合作,解決這一問題。兩家中國公司已分別在巴西和阿聯酋進行最後的第三階段臨床試驗。中國研發中的疫苗也一直遵守國際規則,不斷公布實驗數據和論文成果,此舉也在國際上獲得了業界相當大的認可。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5月WHO大會上公開表示,中國疫苗一旦完成研製和臨床試驗,可以達到應用時,將會把它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隨着中國接近研製出新冠病毒疫苗,中國政府高層官員和一些製藥商已開始承諾向一些國家和地區優先供應疫苗。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菲律賓、巴西、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墨西哥、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阿根廷、摩洛哥、秘魯等,以及湄公河流域國家和非洲國家。

8月24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出席瀾湄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時表示,中方新冠疫苗研製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優先向湄公河國家提供;而習近平於6月在中非團結抗疫視頻峰會上也曾承諾,「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願率先惠及非洲國家。」湄公河除中國外還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而非洲國家就是一個更為龐大的集群。這些都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三世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關新聞:習李曾先後表態 這些國家或率先用上中國疫苗

北京的舉動也被一些西方媒體形容為「試圖把任何有效的疫苗變成外交工具」,「向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優先供應疫苗,以期鞏固自身在全球的地位」。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政策研究人員鮑伊(Jennifer Bouey)說,北京正在利用其疫苗來建立全球影響力,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鮑伊表示:「新冠肺炎對於中國來說可能是一個轉折點,因為我們看到了全球領導地位的真空。」「中國可以趁此機會,與發展中國家建立團結關係,併成為全球衛生方面更具影響力的參與者。」

上述觀點雖然更多的是站在西方立場發出的警示,不過,觀察人士指出,如果中國的疫苗能夠率先研發成功,並以中國的產能優勢實現全球供給,無疑能夠改變疫苗全球分配的格局,甚至將成為中國所倡導和推崇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好的詮釋和實踐。這一役與中國而言,可以說非常重要。但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要將新冠疫苗成為政治以及外交的博弈攻擊,從而陷入疫苗分配政治化的陷阱。

也即,在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時,避免出現排他性供應的問題。此前,美國與歐洲一些主要國家,甚至彼此簽訂疫苗優先使用的排他性供應協議,謀求疫苗的優先供應權甚至獨佔權,將疫苗分配政治化,中國要避免陷入這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