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冀發展「不對稱戰力」 微型導彈艇計劃內幕重重

撰文:陳宗逸
出版:更新:

根據台媒報道,由於台軍近期迅速轉變軍購模式,要花高達新台幣800億(約美金25億)的預算,擴大採購美製岸置陸射型魚叉導彈,故原本由前任參謀總長、海軍出身的李喜明所提出的所謂「不對稱戰力」裝備之一的60艘微型導彈艇,當初預定每艘艇僅45噸排水量,最多能裝載2枚雄風2型反艦導彈,對空武器使用美製刺針(Stinger, FIM-92)肩扛地空導彈。

此案當時在台灣朝野引發爭議,由於立院質疑此種微型突擊艇的實戰效能,要求台灣海軍在進行測試過後,再同意撥發全額約新台幣316億元預算。但是,由於台軍轉向大量採購美製魚叉導彈,以及李喜明已經退役下台,故未來此案的變數將可能增大。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已經使用一艘名為「光榮之星」的雙船艇測試微型導彈艇的概念,但是由於中科院的案子在美國軍售的陰影下,近期逐步蒙上陰影,故此微型導彈艇的案子,也可能遭到下架。

微型導彈艇的概念,目前由中科院的「光榮之星」快艇試驗中,基本上是一種政治動作,以防李喜明從退役身份重回國安高層。(陳宗逸/多維新聞)

事實上,45噸級的微型導彈突擊艇,是否能夠適應惡劣的台海海象,當初已經倍受質疑。而李喜明以海軍出身的身份,擔任參謀總長任期內,大力推廣此案,事實上是有軍種上的一些優惠思考在。由於台灣海軍體制的關係,海軍軍士官需要「歷練養經歷」,才能夠更上層樓封官加爵,故如果無法出海、僅在地面、空中值勤,是對海軍軍士官不利的處境,未來升遷堪憂。故李喜明獨排眾議,非要造微型導彈突擊艇,就是務求海軍軍士官都能夠有海上值勤歷練,而非真正有何特殊的戰術或者戰略思考。

台灣海軍已經有二型導彈快艇與巡邏艦服役中,一種為光華6型導彈快艇,以及沱江級導彈巡邏艦,如果再投資所謂45噸級微型導彈快艇,實在看不出其戰略意義何在?生存性如何?(陳宗逸/多維新聞)

而且,台灣海軍已經擁有岸置對海、對陸導彈部隊,海軍編制下為海鋒大隊,專門使用岸置導彈,事實上其效能要比所謂的微型導彈突擊艇高,但是由於岸置導彈部隊軍士官,並無海上值勤的歷練,故台海軍軍內部,人人視在海鋒大隊服勤為畏途,因為在此隊服役專任,對未來仕途不利,故海鋒大隊也被台灣海軍應該專事「海上作戰」的觀念所束縛,被海軍冷凍至第二線以外,並沒有太多投資在上面。

台灣海軍的海鋒大隊,專門操作岸置對艦、對面導彈,擁有機動發射車(圖左)和固定窖射陣地(圖右)等裝備,但是由於沒有海上值勤的勤務歷練,故台灣海軍軍士官,都視至此隊服役為畏途,寧願操作微型導彈艇。(陳宗逸/多維新聞合成)

但近年由於美國方面不斷要求台灣進行軍事事務改革,總體作戰概念要現代化,故岸置導彈才再度受到台灣層峰重視,而大量採購岸置魚叉導彈、甚至未來可能採購NSM海軍打擊導彈等計畫,將讓台灣海軍的海鋒大隊,成為當紅炸子雞。但是,台海軍是否會因應戰略、戰術的提升與轉變,同時改變人員晉升、封官加爵的整個評估體制,還有待未來檢驗。

其次,李喜明雖然已經從參謀總長任上退役,但是去年底退役前,其接任國防部長的聲音不斷,李喜明是否能更上層樓,倍受外界關注。而李喜明也悄悄代表蔡英文國安高層,多次赴美與重要官方人員與智庫交談、推演兵棋等,蔡英文是否之後有重用李喜明的打算,也引起軍事界猜測。

李喜明是否會重返軍事圈,不僅事關微型導彈艇計畫的興衰,可能也會引起一波台灣國安高層的人事震動,目前外界揣測極多,且爭取者眾。(台灣國防部提供)

今年初,由於接任參謀總長的空軍上將沈一鳴搭黑鷹直升機遇難、以及台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等,國防部長嚴德發暫時留任至今,但是嚴德發任上發生多起海、空軍死傷事件,甚至折損一名現役參謀總長,以及發生敦睦艦隊肺炎群聚感染事件,每一個嚴重事故都已經到了要國防部長下台負責的程度,但是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內閣穩定為大局着想而擱置,但是最起碼明年農曆年前後預計的內閣改組,嚴德發並不被看好能夠繼續留任。

目前台灣軍內爭取國防部長者,最積極的為現任國家安全局局長邱國正,以及受到蔡英文重視的李喜明二人,除此之外,也有聲音認為現任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可能是蔡英文啟動文人領軍的國防部長重要人選,而李喜明不僅國防部長一職,擔任國安會秘書長等職也非不可能,顧立雄目前正在默默養望,可能也是接任閣揆的熱門人選之一,端看蔡英文在後肺炎時代的政治考量。

一旦李喜明重新回到權力中心,依照台灣軍中「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傳統,微型導彈艇的計畫可能會浴火重生也有可能,故目前台灣海軍正在面對政治考驗,而台灣立院也並未把話說死,以免未來李喜明如果重登舞台,其微型導彈艇的政策將有繼續持續的空間。至於微型導彈艇是否符合現代的海洋戰術環境,這已經不是台灣層峰考量政策的最大因素。李喜明對微型導彈艇的態度相當堅持,已經等於是代表他戰略規劃意志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