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台獨清單」 「維持現狀」對台灣民眾已不復存在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大公報》早前報道稱,大陸相關部門將研究制定「台獨清單」,針對涉「台獨」言論囂張、謀「台獨」行徑惡劣的頑固分子,及其金主等主要支持者採取嚴厲制裁等有效措施,包括依據《反分裂國家法》及《刑法》、《國家安全法》等相關中國法律,而最高可以判處無期途刑。

此消息一出,自然引發兩岸關注,雖然具體措施和相應罰則並未明訂,但對於遊走兩岸的台灣人,必然得十分注意。

2018年10月,台北,有獨派人士舉行遊行。(網絡圖片)

對北京來說,「台獨清單」的擬定至少有兩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其最直觀的作用,對於兩岸三地,甚至包括海外的台獨分子起到一定程度的嚇阻作用,未來兩岸民眾在對台海局勢發表看法時,或許得更加「謹言慎行」。此外,它的作用和效果會否像《港版國安法》一樣,也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點。

其次則是它的出現對於大陸民眾也算有所交待。近年來,大陸民眾對台灣獨派人士所謂「吃飯砸鍋」行為(在大陸做生意賺錢卻反對統一)極為反感,而官方遲遲未對台獨分子動手,也讓部分民眾認為,官方有意縱容甚至包庇他們。因此「台獨清單」的出現,對於樂見「反獨促統」的大陸民間來說,或許會讓他們感到「大快人心」。

不過,「台獨清單」的擬定勢必對於兩岸交流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會讓在陸台灣人覺得言論自由似乎更加遭到限制。而另一方面,在台灣社會恐將「台獨清單」看成另一種中共當局限制人權的新措施,而且是更加針對台灣政治人物、商界和民眾。

2017年10月1日,有支持統一、反對台獨人士,在台北舉行遊行。(資料圖片)

其中的一個主要爭議在於,大陸官方對於「台獨」的認定可能存在模糊空間,蓋因兩岸對於「中華民國」、台灣等政治用詞存在不同的「政治正確」和政治理解。未來大陸官方勢必得對「台獨」做出更為清晰的界定,以免兩岸民眾不慎「踩雷」,甚至包括「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等政治正確的語詞也要多加推廣,以免產生「不教而殺謂之虐」的問題。

但從兩岸關係不斷緊張惡化的情況來看,北京針對「反獨」工作擬定「台獨清單」也是對於台灣當局的一種反制措施,但最終仍得視其具體內容來評估效果和影響範圍。

不過,從北京對「台獨清單」的擬定來看,可以說大陸對台工作的兩步走「硬得更硬、軟得更軟」已經有不斷強化的趨勢,而對台灣民眾來說,「維持現狀」顯然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