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再次出現「禁書」 兩岸出版交流前景堪憂

撰文:鄭海森
出版:更新: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季12月2日才在福建省廈門開幕,稱兩岸出版交流有更廣大的合作空間。然而近日台灣政府下架大陸童書《等爸爸回家》的風波,讓兩岸出版交流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事件起於當地時間11月24日,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抨擊地方圖書館納入館藏的《等爸爸回家》一書內有「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等內容,質疑是「美化中國防疫,洗紅兒童思想」。此書是取得大陸出版社授權,在台出版的繁體版圖書。

不久,台灣各地圖書館紛紛下架。台文化部12月2日更宣布,依照官方訂定的《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像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台灣地區或在台灣地區發行銷售製作播映展覽觀摩許可辦法》(簡稱《大陸許可辦法》),大陸圖書「非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不得在台灣地區發行」,業者未依程序申請,所以下令「即刻」全面下架回收,形同實質禁止出版。

《等爸爸回家》內容出現「中國加油」、「武漢加油」,被民進黨議員痛批是「洗紅兒童思想」。(Facebook@陳怡珍)

然而,台出版界批評,自從台灣1999年《出版法》廢除後,原則上出版品都不需要在送審,雖然文化部依據《兩岸條例》仍設有《大陸許可辦法》,2003年還修法要求「宣揚共產主義或從事統戰者、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等大陸出版品不可進入台灣,但十多年來都是「備而不用」。

同時,出版界認為,《大陸許可辦法》是規範「大陸簡體原版書」的進口,談的是「印製完成的製成品」,所以才會有產地認定,並未規範「大陸授權出版書」。所以台灣業界知道大陸簡體書進口要申請的人多,知道大陸版權書出版要申請的人卻非常少。

如今台文化部擴張解釋到「大陸授權出版書」,是將實體書進口審查的雞毛,當作審查台灣出版品的令箭,把台灣的出版自由視為可以任意曲解的法令,無疑是對台灣出版自由的內容審查與巨大傷害。

2018年5月,面對審查大陸授權書的風波,時任台文化部長鄭麗君曾坦言,作法有欠周全,文化部也沒有實質審查機制。(台文化部供圖)

坦白說,出版自由的討論雖是核心,但立法模糊也是一大問題。《大陸許可辦法》其中第8條「非經合法登記之業者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不得在台灣地區發行」,加上第9條「經許可後,應改用正體字發行」,就給了主管機關很好的擴張解釋空間,畢竟如果單純規範大陸簡體書進口,就無需要求核准後必須「改用正體字發行」。

事實上,2018年5月台灣就曾鬧出文化部發文要求出版社必須「送審」大陸授權書,若不送審,就會有行政處分。事件引起出版界反彈,當時台文化部澄清「無實質審查小組與機制,目前也未有一本書因內容問題而未取得許可」;事後並坦言「有欠周全」,也強調出版言論自由為核心價值,會針對該辦法,進一步徵詢出版業界意見。

或許因為2018年有地方選舉壓力,台文化部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道歉澄清,平息風波。然而,兩年過去,該辦法修訂無消無息,「時空環境」卻產生巨大變化,經過習五點、香港反修例風波及總統大選的「反中」氛圍炒作,台灣文化部現在不僅有底氣做出「勇敢的決定」驅逐內媒駐台記者,也敢於動用塵封十多年且模稜兩可的法規,讓台灣再次出現「禁書」。

台灣每年有近萬種大陸授權書出版,不少書在台灣熱銷,當台政府動用法規緊縮出版自由,勢必打擊兩岸交流。圖為2019台北國際書展《流浪地球》展區。(張鈞凱/多維新聞)

儘管台文化部下架該童書時強調,不是對內容進行審查,而是業者沒有依法申請,主管機關只是依法行政。平心而論,任何一個政府依法行政無可厚非,但若本就是不合時宜的法規,卻又遲遲不修法改善,恐怕也難逃怠政的批評,老舊法規終與現實情況產生捍格,淪為惡法。

而且既然台灣文化部要依法行政,若只針對《等爸爸回家》一書,不更坐實了「出版審查」或「禁書」的政治指控了嗎?果其不然,台陸委會日前又預吿將與文化部合作進一步研議強化稽核機制,杜防中共對台「文化統戰」。

事實上,台灣每年出版大陸授權書大約一萬種,光是送審新增的成本、審查影響出版時效等問題,就讓處於寒冬的出版業界雪上加霜,更別說嚴重傷害長期抗爭才取得的出版自由。如今台灣在反中氛圍下,出版審查惡龍再次被喚醒,《等爸爸回家》應該不會是「禁書」目錄中的最後一本,兩岸出版交流熱絡的時代或許正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