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大棒揮得起勁 新疆對美出口為何不降反升?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嘴巴上説着制裁,市場卻很誠實。中國海關總署新近公佈的2021年第一季度新疆對美出口數據,便是最好的佐證。
在美國禁止進口新疆部分或全部產品的大背景下,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卻顯示,新疆地區今年第一季度對美國的直接出口不減反增,出口額按年增長113%,達到6,440萬美元。而新冠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一季度這一數額約為4,372萬美元。換言之,即便是與疫情前的2019年一季度相比,新疆對美出口額也增長了46.5%。

2020年新疆棉花產量達516.1萬噸,佔中國全國棉花總產量87.3%,新疆棉花播種面積3752.85萬畝,佔中國全國種植面積的78.92%。(新華社)

當然,這裏需要承認的是,在一季度新疆對美出口清單中,除了價值幾十萬美元的服裝之外,棉花產品基本上也確實沒有出現在其中。新疆對美出口的主要是化工產品和工業混合品,缺乏高價商品,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一種廣泛用於抗癌藥物的化合物,其次是氨基酸。

這裏就存在對「事」與「勢」的辯證認識問題。就美國發布新疆棉花禁令這一「事」來説,對新疆有沒有影響?一定是有的,何況美國這一動作好比骨牌效應,歐洲不少國家也聞風起舞。但是不是真的打到了新疆的七寸?是不是真如外界所言對新疆棉花產業鏈造成毀滅性打擊?最終還是市場説了算。

而就「勢」而言,政治層面很好理解,因為新疆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遠遠高於經濟意義,再加上中國政府對於少數民族產業長期都有保護政策,中南海一定會舉全國之力兜底和提供保障,過去不惜一切代價反恐,現如今着力改善經濟民生,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內在思路很一致。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啓訥便認為,新疆真正核心的議題在於經濟,而新疆要想真正產生經濟規模,勢必需要與中國的國家整合、經濟整合進程連在一起。最大的「勢」還是依託於「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體制」的新發展模式之下的中國經濟成長空間,以及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

由此可見,千萬不要高估政治的口水仗,也千萬不要低估經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