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恢復往來 民進黨為何急了?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9月25日,朱立倫以八萬五千餘票擊敗得到六萬餘票的張亞中,當選國民黨第11任主席,中共賀電隔夜到來,朱立倫也旋即回電。
可見國共關係雖然未如過往來得和諧,但至少也比現任主席江啟臣當選後雙方往來停滯來得正向。

雖然,朱立倫是國民黨史上正式主席選舉當中得票率最低的當選人,再加上張亞中即便落敗,仍稱此次選舉為「黃花崗之役」,下次就會是成功的「辛亥革命」,況且朱營選前操作「棄保效應」對江啟臣造成的傷害,各界一般估計,未來的國民黨很可能面臨選舉傷口難以完全癒合的困境。

但這無礙於新一屆國民黨中央在兩岸關係、乃至於美中台三邊關係中可能扮演的新角色與意義。從民進黨政府與綠營的反應,猶能看出其中端倪。

國民黨重新拉出「第四角」 民進黨優勢退潮

在習近平、朱立倫賀電往來後,台陸委會發聲明直斥朱「附和中共」,指對岸強制定義的九二共識「已明確否定我國家主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雖然送了花籃恭賀朱立倫,但在賀電後,該黨也高聲批評國民黨將兩岸關係的嚴峻歸咎於民進黨,系在「檢討被害人」,綠營更群起指控朱的回電「沒有中華民國」,進而引發藍營舉出綠營內部與民進黨政府文件反駁,藍綠口水大戰再度爆發。

這個發展,也再度證明過去一年半江啟臣主席任內的「美陸台四角關係」已發生質變。朱立倫帶領下的國民黨,雖然不那麼講「統」,但面對綠營至少更加「敢於鬥爭」,藍綠不會有任何蜜月期,再加上民進黨政府正苦惱於外購疫苗到貨過少的困境、陳柏惟罷免案(刪Q)、年底即將到來的四項公投、日本的核食議題與藍營縣市長對黨中央態度的轉變,國民黨的「能動性」已然提升。

放到更寬的層次來看,被加拿大與美國扣留近三年的華為孟晚舟甫獲釋返回中國大陸,同時北京也釋放兩位被控違反該地法律的加拿大人,這起事件或象徵中美關係表面上有所緩和,就此而言,如果趨勢朝着這個方向持續發展,則國民黨的「親美友陸」的立場,將會受益於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反過來說,若仍堅持反中仇中路線,民進黨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與重要性可能相應降低,因為其不僅將面臨在野黨於兩岸關係與社經民生面向更有效的制衡、還將面對外部中美關係變化帶來的利空。

縱使提前佈局 仍難掩尷尬

其實,早在國民黨主席選舉初期,4位候選人國共交流議題就已形成一致的走向,無一例外全部主張要恢復國共交流;換句話說,不管誰當選,國共關係都不至於像過去一年半那樣冰凍,這個變化,民進黨不可能沒有察覺到,也確實有預作鋪陳,因而國共賀電往來的第一時間就展開政治攻防;但是,上述結構變化顯然對民進黨的處境較為不利,至少短期內的方向是如此,而逆勢操作不僅阻力較大、更有自相矛盾的風險。

民進黨政府搬出孫中山來批評港府限制港人慶祝雙十節,但民進黨在台灣紀念孫中山的活動中其實一點也不積極,圖為2021年3月12日國民黨紀念孫中山逝世96周年。(中央社)

首先,在涉及兩岸議題上,民進黨強調國民黨背離台灣主流民意、更批國民黨「只檢討自己人、被害人,卻不責怪加害人」,但民進黨的相關作為並不具有說服力,例如被批評雙十節主視覺設計元素缺乏「中華民國味」後,民進黨政府秀出超大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也喊話香港政府「孫中山肇建中華民國過程中與香港關係密切」、強調港人應有慶祝雙十的自由、更藉中華民國年號問題質疑朱立倫回電給習近平的內文,儼然是「中華民國派」。但人盡皆知的是,民進黨從來不是「中華民國的捍衛者」。

因為,在內部議題上,不僅促轉會突然提出要將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移出、台灣央行更一反常例不發行「建國110年」紀念幣,且「國慶籌備委員會」強調即將到來的雙十節是為了慶祝民主自由「歷經半個多世紀淬鍊」,再加上台行政院正推動將原住民「抵抗清朝侵略」歷史作為學生該學習的「正史」,這些都呈現出蔡英文政府持續「去中化」的走向,與此作為搭配,民進黨政府對外持續在走「正名」路線,但是否有成果,也正面臨外部環境變化的挑戰。

從蔡英文政府在兩岸、外交與內政議程上的分岔,可以看到民進黨雖試圖做出調整,但也難免尷尬,因為其彼此矛盾、且外部環境也不再給予強大支持。而國民黨選舉大局已底定,國共交流看來有很大的可能性即將恢復。

為了避免重演2005年後的被動,民進黨勢必要隨着國際與台灣內部環境變化調整政策走向,畢竟「被害人形象」並不是挽救民意的萬靈丹、「主權牌」更不是選舉勝出的唯一保證,唯有理性迎接後疫情時代的變局,才是維持民進黨優勢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