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打開國民黨塵封30年盒子 張亞中:講清楚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撰文:黃梁
出版:更新:

此前國民黨主席落幕由朱立倫當選,若談起整場選舉過程中最大的「驚奇」,必定是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所颳起的旋風。張亞中在台灣主流意識中無疑像個「異數」,多維特別專訪張亞中,深度了解他對兩岸和平、統一與國民黨今後路線的具體想法。 內容稍經編輯後轉載於《香港01》,此為第二篇。

大陸近期「武統」聲量漸漲,除了兩岸對立情緒的激化之外,一方面也是認為在台灣的主流本土意識下,想要「和平」統一基本無望,更進一步說,要求「和平」恐怕反而成為拖延統一進程的絆腳石。

而在台灣,囿於對兩岸關係與民族意識的認知,多數台灣人將兩岸視為兩國,尤其在民進黨不斷宣傳「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論述深入文化、教育領域,至今成為主流思潮。相反的,國民黨在大多時候都在對外澄清「我雖然是中國人,但也是台灣人」,而沒有說服民眾「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當此前提下,兩岸似乎很難從和平走向融合。

對此情況,張亞中認為他本次參選國民黨主席的意義重大,便在於將國民黨塵封30年的核心論述給打開。第一個便是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將「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講清楚。他認為這問題在李登輝以後的所有政治場域缺席,只有在私下民調得以窺見,卻從未在任何選舉中成為重要議題討論。

第二點張亞中提到,一般人無法分清楚國家跟政府的差別,李登輝當初提「兩國論」時曾問過一個問題「我們是中華民國嗎?對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嗎?」兩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都對,今天問所有台灣老百姓,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兩國論,原因就在於一般人沒有能力將國家跟「政府、主權跟治權」做區隔。

台灣方面有學者表示,談任何事北京都會在後面加上「共議統一」,已經無法再裝模糊,甚至「中華民國」對北京而言都會被視為「台獨」。(中央社)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成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代表,但到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出現,兩個政府都宣稱代表中國。而1971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971年以後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即現在中國的土地上有兩個政府存在。

張亞中強調,依現代法的概念,國家是主權互不隸屬,但兩岸主權宣示重迭,從現代的國家概念來看,兩岸當然是一個中國、兩個不同的中國人政府。但「一個中國」又有語言上的陷阱,誰是這一個中國?所以他說兩岸主權跟治權分開來看,主權是重迭的,治權是分開的,就像一個身體有兩隻腳,左腳右腳各管各的,如果是兩國論的話顯然不是兩隻腳,而是兩個人。

張亞中認為,他此次參選最重大的意義,莫過於打開國民黨塵封已久的盒子。(楊騰凱攝)

但兩個政府最終是否會成為「中央與地方」關係,張亞中則主張「平等不對稱,分治不分裂」的兄弟關係最為妥適。而謂平等不對稱的兄弟關係?張亞中比喻道,祖先祭祀的時候兄弟可以站在一排,不會說弟弟要站在後面,但哥哥可能是公司的董事長,弟弟可能是小秘書,兩方權力是不對稱的。

他又舉例,聯合國每個會員國都是平等的,但是有五個常任理事會員國,這是一種權力不對等;或是在學校里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可是老師可以當掉學生,學生不能當掉老師,這也是一種權力不對等的,這就是法律跟權力概念的區隔。北京跟香港在地位上便不對等,一個是中央、一個是地方,那兩岸能否地位平等但權力不對稱,在國際組織中,大陸當會員,台灣當觀察員,但都可以參加國際組織。而在不分裂的承諾下,也不會有兩國論的問題出現。

張亞中提到,兩國論的意思是台灣跟大陸沒有任何利益相關關係,但由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主權宣示範圍還包括中國大陸,那大陸當然是台灣的利益相關者,除非有一天宣佈台獨成功,那大陸才是與台灣無關的非利益相關者,屆時要叫什麼名稱或國號都無法互相干涉。

台灣現在則面臨兩難,想台獨北京就會干涉,若台獨成功當然沒問題,但問題是台獨成功不了。他又指出,民進黨的「兩國論」跟國民黨不一樣,李登輝提出「兩國論」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還會說自己是中華民族;蔡英文則是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國民黨目前的主流論述還是李登輝的一族兩國論,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但是中國人已經講得越來越少,因為中國人的概念在台灣已經被扭曲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國民黨當然不敢講。

也因此張亞中在說「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時候,必須把中國人的概念再論述一遍,他強調中國人是歷史文化上的概念,且更重要的是兩岸還沒有分裂完成,所以中國人既有歷史文化的意涵,也有政治法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