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張亞中民調第一:百年大黨的十字架與十字路口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國民黨主席選舉投票在即,在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異軍突起的影響下,候選人的對決態勢越來越激烈,也將國民黨內基本立場的矛盾與分歧有了更清楚的呈現,從而使得這場黨主席選舉不單只是更換領導人,也形同對於國民黨未來走向的一次抉擇。

國民黨積累的歷史遺產:沉重十字架刻畫出的十字路口

其實,提供給國民黨候選人選擇的光譜相當廣泛,這主要是源於國民黨漫長歷史中所形塑的政治遺產,一方面,這些遺產是國民黨所揹負的十字架,「哪些要、哪些應被捨棄」,總會形成糾纏;另一方面,遺產本身的差異更形成一個十字路口,根據不同人對於國民黨政治遺產的解讀,而有不同的路線選項。本次主席選舉,同時還是該黨內在回應外部環境變遷時,所激起的路線辯論。

該黨的「中國」招牌、孫文學說以及建黨建國保枱曆史,是其主要的政治資產,但是卻都被民進黨及其支持者批評是「外來政權的原罪」,再者二十餘年來教科書調整對年輕世代史觀的重塑後,該黨確實有些人不願揹負被稱為「深藍」元素的遺產,既避談自己是不是「中國人」,談起國民黨早期史更似是一種政治不正確。不過,由「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所引爆的中正紀念堂銅像問題,適逢國民黨黨主席選舉,該黨難得有志一同並齊聲反對。

張亞中參選國民黨黨主席。(中央社)

最重要的是,國民黨的政治遺產,在不同時期與不同領導人的差異下,也勾勒出好幾條政治思維道路,形成一個涵蓋「反共」、「國共交流」、「護主權」、「反台獨」光譜的十字路口。此路口雖主要仍是國民黨的內部議程,但也與台灣乃至於兩岸關係息息相關,而從目前幾位候選人在十字路口光譜上的位置與移動,尤能看出受到張亞中聲勢崛起影響下的調整。

行軍佈陣:江啟臣與朱立倫的挪移

以現任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來說,在他任內初期特別強調主權,也沒有與中共恢復對話的打算,所以一開始不明言「九二共識」、甚至動員國民黨籍立委提案「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以及「台美恢復邦交」,明顯靠攏民進黨的主權論述。但是,這條「反共護主權」路線無法為國民黨加分,江啟臣與團隊爾後拋出「憲法九二」的說法,主席選舉開打前後,他除了嚴厲斥責台獨外,更拋出邀請馬英九赴陸交流牌,在光譜上移動的跡象明顯。

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各候選人在十字路口上的定位與移動。(01製圖)

至於朱立倫,一開始出馬就是打着江啟臣沒做好的名號,他給的解方是領導力、兩岸和平跟國共關係,朱立倫認為他有能力解決江啟臣束手無策的國共跟兩岸問題,防止國民黨成為「小綠」、「小白」,除拋出赴陸設服務處之外、也透露若當選,在國共交流上「會請馬英九扮演關鍵角色」,以此作為與江啟臣爭奪國共與兩岸關係解套話語權的方法。但是當張亞中竄起後,朱立倫的兩岸論述也有了調整,尤其是強調國民黨不能變成「小紅」、直指張亞中是「紅統」、「問一問要選舉的,誰不害怕?」,至此,朱立倫繼江啟臣移動後,也已往反共一側位移了。

張亞中定錨 國民黨禁區被打破

至於突然竄起的張亞中,本身雖是孫文學校總校長,但他對國民黨的政治遺產,其實沒有顯露太多的感情,反而對於國民黨的十字路口有很深的着墨。他以和平為始,提出能夠解決國共與兩岸敵對狀態的路線圖,並抨擊國民黨近幾任領導者都沒有積極作為,致使該黨被民進黨壓着打,「兩岸和平備忘錄」是他對國共關係、兩岸關係立下的路標,而張亞中在光譜上第四象限的定錨效應,也使得其他候選人的兩岸論述相形黯淡,最後原本一齊在第四象限的朱立倫往第一象限挪移,找尋光譜上較為空曠的地方。至於卓伯源的政見基本上也是反台獨與國共交流路線,處於第四象限,但是影響力與聲量薄弱。

放眼1949年後國民黨對兩岸的論述與作為,歷經武力反攻、三不政策、兩會談判、連戰和平之旅、九二共識及23項協議等階段,平心而論,不同時期轉折巨大,尤其是2005年連戰訪問中國大陸,是1949年來國民黨領導人首度踏上大陸者,當時他與胡錦濤會談並以新聞公報發布兩黨五點共識,奠定兩岸農業貿易往來、國共機制、九二共識明確化等諸多政治基礎。

李登輝任內,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通過創立了《國家統一綱領》以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機制,但2006年陳水扁終止兩者後,相關論述國民黨都沒有更新。(中央社)

但是,此後國民黨在兩岸方針上裹足不前了16年,即使在2008年到2016年間執政,也未恢復《國統綱領》或者提出新的方案,甚至2015年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還慘遭黨內多數公開反對,並上演「換柱」戲碼,更使得公開談論兩岸政治談判議題,形同國民黨自設的禁區。

另一方面,所謂的「維持現狀」也已被蔡英文政府證明,現狀可被不斷挪移,對國民黨有利的「現狀」早已不復存在。國民黨的走向是否仍是原地打轉、「維持現狀」,就看國民黨主席選後新任黨主席的作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