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官冷民熱」? 蔡英文兩岸政策評價不滿意度飆升

撰文:林犀
出版:更新:

對於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2021年的調查評價逆轉,滿意比率降至四成,不滿意比率則增加到四成八,逼近五成。這是台灣媒體《聯合報》近日調查結果。

《聯合報》的「兩岸關係年度調查」自從2010年每年都有,這份調查每年也都會被許多兩岸媒體引用。在兩岸政治、軍事和外交領域中,多數給出偏向負面的評價,也就是認為在這三領域兩岸存在高度競爭關係,關係緊張,但認為兩岸開戰可能性偏低。若一分代表台灣與大陸非常不可能開戰,十分代表非常可能爆發戰爭,平均來說,民眾評估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得分平均僅為四分左右。

而對比兩岸官方關係的緊張,202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兩岸民間互動方面,多數台灣受訪者給出偏向正面的評價,有二成五民眾覺得兩岸民間關係熱絡,四成三認為關係是和緩的,僅有二成八感覺雙方關係低迷。對大陸民間的態度,有六成偏向正面態度,但對大陸政府的觀感,有七成偏向負面。

再對照一下2020年同一份調查的數據,對大陸民間持偏向好感的有六成,對大陸政府的觀感則有六成多認為負面。至於兩岸是否開戰的可能性,與2021年時的數據一樣,認為不太可能發生。綜合這兩年的民調,大致可以得出幾點觀察。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10月14日強調,台灣位處在民主自由對抗威權政體的第一線,堅持自由民主價值,台灣的戰略地位對於維護國際社會和平穩定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YouTube@台灣外交部)

其一,民意關注點隨時會變,兩岸大方針更需要有定力。

2020年《聯合報》的「兩岸關係年度調查」正好發生在香港《國安法》推出的類似時期,自從2019年之後香港議題在台灣被操作得淋漓盡致。在中國崛起的情況下,台灣民眾當然會自發將香港的情況代入台灣。而後香港議題逐步退燒。

2021年的兩岸大背景,在台灣討論更多的已經不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而是中美雙方在台海上的博弈,以及大陸軍機繞台等。

每一年社會在看兩岸,關注點都會不同,隨着政客們的議題塑造搖搖擺擺。台灣是選舉政治,民眾有情緒,政治人物得更有情緒,相對在兩岸上缺乏定力,這在兩岸關係上構成風險。

其二,已經有連續幾年,台灣對大陸呈現「政治負面,民間正面」的明顯態度。這情況與馬政府時期完全不同。

以2012年時的同樣媒體、同樣調查為例,那時台灣有近五成受訪者對大陸民間印象不好(受訪者中到過大陸的民眾對大陸持相對正面的觀感)。根據台灣媒體那時的普遍分析,有認為陸客素質不一是主因,也有認為當時大陸經濟發展快速,對比下台灣的焦慮感和不平衡感較重。

但是如今,由於大陸經濟崛起早就是既定事實,且台灣經濟相對停滯也成「常態」,在這一層面民眾更能「自洽」,與此同時台灣年輕人赴陸,大陸影視文化也大規模輸入台灣。兩岸各自流行什麼,如今無縫接軌。

自然,在大陸輿情來說,對台灣民間的觀感很可能是從馬政府時期到今天快速下降,這是後話。

綜合以上,其實台灣民意對於兩岸的認知在過去幾年已經有一個規律:民間交流是好事,許多人也有「對岸的朋友」,常常將大陸人與大陸政府分開看待,這在青年一代中尤其明顯。而對大陸政治,近年有更固化、更負面的想像。

近日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是否承認大陸疫苗?」之時表示,「你講大陸,我不知道是哪個國家」。政府官員帶頭玩這套,輿論場自然更極端、更「政治正確」。

最後,《聯合報》這份調查中,有一份數據值得深思。對於如何維持台灣的軍事安全,四成七台灣民眾認為應優先改善兩岸關係,三成四覺得優先強化和美國的關係較重要。

從政黨傾向看,國民黨支持者有八成一主張應優先改善兩岸關係,民進黨支持者有六成八傾向優先強化和美國的關係;而自認無政黨傾向的中立民眾中,有四成四認為應優先改善兩岸關係,二成八覺得應優先強化和美國的關係

由此來看,台灣輿論場中對於兩岸和國際局勢的研判,其實呈現非常分化的態度。兩岸關係在台灣輿論場,是否真如民進黨所想的,如此極端、甚至會更加極端?還是,許多人,只是不將話說出口?往後會有更多熱點議題,台灣政府也可能隨着「風向」搖搖擺擺,但很多根本的溝通與政治互信,早已被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