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政策無阻反覆爆發 內地是時候向新加坡學習?

撰文:郝雅璐
出版:更新:

堅決執行防疫「零容忍」政策的中國,是否到了政策放鬆的時候?這個問題正困擾着中國決策層和民眾。10月下旬,中國再度出現百餘起新病例,遊客為主要傳播鏈條。目前感染病例及十餘個省份。新增病例集中在西北地區,官員已下令在一些地區進行大規模檢測和封鎖。
26日的消息顯示,此次疫情爆發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旗委書記陳佔雲因防疫不力遭免職,這不是中國首個因防疫不力被問責的官員,但足以給中國官場敲響警鐘,讓各地防疫政策趨向更加嚴格。

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一年多,對內部病例「清零」使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區,以及新西蘭、新加坡及越南等亞洲地區收益頗多。

2020年,中國通過執行嚴格的內外管控,讓疫情得以暫時消失,經濟迅速重啟,當年中國GDP按年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但是隨着大流行結束遙遙無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放鬆防疫管控。

其他國家政府已經轉向旨在「共存」而不是根除新冠病毒的政策。新加坡轉而採取大規模疫苗支持下的分階段和臨時性重新開放的策略。新加坡10月9日宣佈把疫苗接種者旅遊走廊計劃(VTL)擴大至加拿大、丹麥、法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英國和美國。

「與新冠共存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必須恢復與世界的聯繫,特別是要重新開放邊境並確保安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如此表示。

就連澳洲這個可以說最熱衷於追求零容忍戰略的國家,現在也提出了重新開放的路線圖。

呼籲中國放鬆防疫政策的聲音來自各方。經濟學人智庫(EIU)在一份報告中預計,亞洲部分國家及城市對新冠病毒疫情「零容忍」的政策取向將變得難以持續。假如這些國家及城市未能恢復通關,將可能令本身的商業中心的地位永久受損。儘管這種政策取向為這些經濟體帶來經濟效益,它們的表現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得以優於對手,因此在2020年亞洲的衰退程度比其他地區更小。

在中國國內,也有「與病毒共存」的聲音。今年7月,中國曾遭遇一次大範圍的疫情傳播,中國傳染病專家張文宏於7月29日深夜在微博發文評估疫情,並認為:「世界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國曾經給出一張漂亮的答卷,南京疫情之後,我們一定會學習到更多。」

隨後中國網友對其微博評論的態度呈現明確的對立和分化,支持者和反對者互相在其微博的評論區試圖說服對方,公眾就是否應該「與病毒共存」的話題展開討論。反對者認為張文宏「崇洋媚外」,要跟隨海外的抗疫模式。

那麼,中國今天是否應該放鬆防疫政策,北京很難立刻決定。

支持中國應該放鬆防控的觀點認為,中國承擔不起永遠關閉邊境的代價。疫情還沒有結束。鑑於全球範圍內新冠疫苗覆蓋率仍然較低和不均衡,以及德爾塔變種的猖獗傳播,此次大流行可能還會持續兩年或更長時間。將目前「感染零容忍」戰略調整為專注於預防重症和死亡並接種高效疫苗的戰略,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最符合中國的利益。

認為中國應該繼續加強防疫管控的態度則表示,那些放鬆防疫政策的國家,例如新加坡,越南和新西蘭立刻遭遇了感染病例的急劇增加。以新加坡為例,10月18日,因病例數持續多日反彈,新加坡被美國疾控中心(CDC)列入「風險非常高」的第四級最高警戒名單。這意味着新加坡成為8月初以來首個被CDC列入最高警戒級別的國家,這也是新加坡短短一個月內第二次被CDC「升級」。

考慮到中國目前不均衡的醫療條件,仍然無法應對放鬆嚴格措施後大量病人的出現。

擺在中國政府目前的現狀,無論是否放鬆防疫政策,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必須要做出決策。

因為冬季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行,同時明年3月份中國又將召開重要的全國兩會,同時冬季又是疫情感染高發期。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必須保證社會的穩定,即使北京要調整防疫路線,放管鬆制措施,或許也將選擇在2021年4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