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台灣箭在弦上? 蔡英文「兩國論」激不起政治漣漪的三個理由

撰文:袁湘仁
出版:更新:

蔡英文在今(2021)年雙十講話首次提出兩岸系「兩國互不隸屬」的表述,外界多半解讀為新版「兩國論」的登場。但與李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一邊一國」論提出時,北京和美國的應對與緊張相比,蔡英文版「兩國論」顯得更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一顆「震撼彈」除了在台灣政壇引爆話題之外,其威力很快地被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新格局給稀釋、抵消掉了。

台灣有評論認為,蔡英文會在雙十慶典的場合拋出「兩國論」,肯定事前得到美國方面的首肯或者是默許,但美國官方至今仍未對蔡英文該說法做出回應,宛如「船過水無痕」。而北京方面,除了10月13日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明確定調為「赤裸裸的『兩國論』」外,官方也無進一步的回應,在中國大陸輿論場的話題熱度同樣不高。

何以蔡英文「兩國論」丟進情勢嚴峻的台海之中,反而激不起太大的政治漣漪?或許可以從三個面向加以觀察。

▼蔡英文拋「互不隸屬」震撼彈,北京批「兩國論」、國民黨斥「違憲」:

首先是台灣內部的政治效應。蔡英文從此前「中華民國台灣」發展到當前「中華民國72年」的論述,讓台獨「寄生」在《中華民國憲法》身上更為緊密,有人認為是蔡英文試圖尋求藍綠的「和解共生」,透過「中華民國」的符號取得台灣內部最大的交集和共識。

但換個角度來想,曾經力主「這個國家」乃「流亡政府」蔡英文,反而在第二任期更加緊抱「中華民國」,其實真正反映出來的是台獨已無路可走,從而只能在「鄰國」、「台灣正名」或「72年新史觀」上「嚼舌根」、大玩文字遊戲。對此,藍營的「違憲」批評、體制內獨派「吐血」之說的小吵小鬧,以及台灣各方評論家訓詁式的析論,都令這一場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咬文嚼字」盡顯窮途末路之感。

▼蔡英文「中華民國72年」新史觀,脱胎自其獨創的「中華民國台灣」論:

+3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出兩岸關係的性質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與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兩國論」相比,蔡英文「兩國論」出台的總體時機,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已經完全走到第一線,而兩岸政治拉扯的比重則大幅度退縮,台灣對大陸官方一來一往式的喊話喧囂,對於客觀形勢影響也可說是微乎其微。

極為明顯的態勢是,今日世界上重要政治力量對台海問題的表態,對話對象都已不是台灣的民進黨政府,而是北京所擺出來的統一陣仗。換句話說,儘管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感到受威脅、有所反感,但北京毋庸置疑已經取得了台海的話語權和主導權,西方知識界和媒體圈各種「台海危機論」的前提,在於他們都已清楚地接收到北京實際吹響的「統一」集結號。

▼習近平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強調「實現統一」與「審判台獨」,引現場掌聲雷動:

+2

例如美國國務院雖多番表態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甚至是拜登(Joe Biden)在媒體上宣稱「防衛台灣」,都令民進黨政府解讀為「挺台」的重大訊號。但事實上,美國官方真正在意的,是中國在台海周邊的各項動作,「挺台」的潛台詞其實是「防中」、「遏中」,並不希望台海生事、而使得美國捲入一場世界最強兩大經濟體的空前戰爭。

又如普京(Vladimir Putin)近期對「武統」的表態,俄羅斯之所以在台海問題上扮演角色比重的不斷上升,背後的關鍵仍是中美博弈以及北京啟動統一進程所帶來戰略佈局的催化和影響。簡言之,無論是美國、歐洲或俄羅斯,其在台海日趨頻繁出現的身影,原因在於他們眼裏盯着的都是中國,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台灣。

再者,蔡英文「兩國論」的發酵程度,同時還取決於北京的統一決心。不可否認的是,北京「統一台灣」已經是箭在弦上,今天無論是蔡英文政府在台獨邊緣玩火,抑或是「美台友好」、美台軍事合作等等的一再宣示,都不可能改變或挫折北京的統一決心和使命感。蔡英文就算找到中美對弈的戰略空隙而操弄越來越多的政治小動作,不只不會令北京退縮,反而可能因為踩到敏感紅線,而加快了統一的腳步。

▼台海「火藥庫」一觸即發,蔡英文政府國安官員多種表態:

+1

如今北京在台海問題上的戰場只鎖定在了「一中」和「統一」,任何大國想要藉着「台灣牌」對北京發起政治攻勢,也必然要在這兩個議題上較勁。而在兩岸關係已居於被動、弱勢的台灣,民進黨政府想對北京射出「兩國論」的子彈,也必須面對威力更大的「一中」和「統一」陣勢所吞噬。

蔡英文政府不是沒有知覺,台灣國安局長陳明通所言「蔡總統任內不會發生戰爭」,或是台防長邱國正所稱「不啟戰但每天備戰」,看似強硬的背後,都流露出台海格局翻轉之後的現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