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負面情緒蔓延之際 林毅夫的老成謀國之言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2021年下半年以來,經常在不同場合,聽到認識的人對於中國經濟現狀的憂慮。不少人都擔心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好日子可能一去不復返,認為接下來的每一年都可能是過去40多年以來經濟發展形勢最嚴峻的一年。

筆者一位同事在2021年歲末一篇文章當中所寫的一段話,頗能反映當前中國社會不少人對於經濟形勢和未來的心理感受:「數年前,受公司委派赴香港交流,與香港青年做了一些交流。彼時,香港經歷多年經濟增速低位徘徊,人們薪資水平也多年裹足不前,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未來普遍比較悲觀。反倒是內地,儘管經濟轉型等壓力越來越大,但每年經濟增速還是相當可觀的,工資水平也基本上每年都在上漲,大家對未來的預期當時是非常樂觀的,認為經濟形勢出現的困難都是暫時性的。然而,僅僅數年,我們很多人都難以再抱持這樣的樂觀態度了。」

不久前,關於這點,已經退休的中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個人微信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經濟下滑的預期和焦慮,這非常值得重視》,說道:「最近老胡在周圍聽到有越來越多的人表達對中國經濟疲弱,今年實際增長可能掉到5%以下甚至更低的焦慮。我覺得這種信心的缺失是個嚴重問題,它顯然對應了經濟工作的一些真實問題。我想說,保持經濟強勁是中國內外所有戰略主動性的根,是基石的基石。一旦經濟出現非合理的趨勢性下滑,將很可能轉化為若隱若現的政治後果。所以,我們決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經濟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國沒有資本經濟上熄火、休整一陣子。我們這個國家不進則退,不進則險。對此我們需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建議中國「要毫無疑義地形成重振經濟強勁發展勢頭的全社會共識和氛圍,以及下力氣抓經濟壓倒性的政治正確性」。

一段時間以來,對於中國經濟的負面情緒正在瀰漫,這種現象值得中國社會和政府重視。(新華社)

胡錫進的提醒是必要的。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確實面臨困境和風險,社會層面對於經濟形勢的負面情緒仍然在四處蔓延,而這必然會反過來削弱政府宏觀調控的功效。這也是為何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管理部門已着手進行政策調整,釋放利好信號,但市場反應並不樂觀。去年底,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這說明當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和社會層面的信心不足是可以預見的,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怎樣才能早日有效扭轉公眾已經轉弱的預期,警惕對於中國經濟的擔憂演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坦率說,今天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境更多是指相對於往年,增速出現明顯下滑,而非是指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事實上,經過1949年中共建國以來的累積,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所奠定的基本經濟經濟格局,今天中國經濟基本面其實依然向好,發展潛力仍然很大,已經從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嚐到太多甜頭的政府和民眾,都不缺乏繼續快速發展經濟的強勁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奇蹟絕非偶然或者一天兩天形成的,必然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一個良好的的基本面。隨着中國經濟深入發展,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基本面還在,砥柱不是空心的,大廈就絕不會那麼容易傾倒。正因這樣,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在網易經濟學家年會的演講中認為,「我自己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是抱有信心的」,之所以去年下半年經濟增長減速,主要是因為政策造成的,包括疫情反覆防疫政策、房地產調控政策、電力緊張和減排政策,隨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調整,今年「經濟潛在增長速度就是在5.5%-6%之間,而且政策又相對寬鬆,所以回到潛在增長率上面應該沒有大的問題」。

無獨有偶,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對於2022年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走向有更進一步的論述。林毅夫教授是一位有着強烈報國之心和士人家國情懷的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過去30多年以來,他多次在國際上「中國崩潰論」盛行的背景下為中國經濟發展背書和建言,並在1990年代大膽預測中國經濟走向,後來均被證實,令人欽佩。不同於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的認為中國經濟不可能也不應該再以快速增長作為目標的觀點,林教授認為「今年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是政治,是大局」,「快速發展仍是中國未來30年關鍵中的關鍵」,「發展是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在林教授看來,不論是實現中國第二個百年目標,還是成功化解來自美國的圍堵壓力,建立一個新的穩定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都與中國能不能保持一個較為良好的經濟增長速度有很大關係」。關於第二個百年目標,林教授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均GDP必須趕上,發展是基礎,沒有發展,任何目標都難以實現。」

關於應對美國挑戰,林教授說:「什麼時候世界格局才能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期?我認為,要等到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左右時。當我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我國的發達地區——北京、天津、上海和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人口加起來4億多一點,人均GDP可以和美國人均GDP相當,人均GDP代表着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平均產業和技術水平,美國就會失去了卡我國脖子的技術優勢。同時,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經濟規模是美國的2倍,美國再不高興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誠如斯言,一旦中國能夠在經濟實力和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平均產業和技術水平上全面超越美國,那麼美國主導的現有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將喪失經濟基礎,必然難以為繼,而中國則具有多年以來一直倡導的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全球政治經濟體系最堅實有力的經濟基礎。現代世界的國與國競爭,真正能夠長久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石是經濟綜合實力。正是因為過去數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積累,今天中國才有和美國競爭的可能性,未來只要繼續踏踏實實地發展經濟,夯實國家崛起的底部,超越美國便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林教授通過研究德國、日本、韓國在人均GDP上追趕美國的歷史認為,中國尚有後來者優勢和「換道超車」的優勢,若能牢固確立「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按照比較優勢高質量發展,未來發展潛力會很大。他說:「如果把這些優勢都用好,我相信到2035年平均每年還有8%的增長潛力,只要我們努力,可以實現每年6%左右的實際增長;2035年到2050年,我們靠後來者優勢與換道超車優勢,每年應該有6%的增長潛力,只要努力,就能夠實現每年4%左右的實際增長。」

「經濟工作事關國家大局,是政治穩定、社會和文化發展、人民民心向背的基礎性工作」,「對於這一點,但凡有一點生活閲歷,品嚐過現實艱辛的人都深有體會」。面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出現的困境和社會上瀰漫的負面情緒,林毅夫教授放下意識形態,立足現實主義,從理解中國政治經濟現實出發,發掘中國經濟的潛力和內在優勢,提出建議,目的是希望中國擺脱困境,克服美國的挑戰,從而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讓人民普遍過上富足的生活,實乃老成謀國之言,值得世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