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聲:一代「果敢王」風雲往事中的國共身影|史海鉤沉

撰文:王新
出版:更新:

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官方公號「果敢民族之聲」2月16日消息稱,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原主席彭家聲於2022年2月16日在家中去世,享年94歲。

果敢族是緬甸少數民族之一,被認為是源自雲南的漢族,故也被認為是漢族的一支。果敢地區位於中國和緬甸之間的撣邦高原上,原為中國領土。1894年,中、英雙方重新劃定邊界,在倫敦簽訂《中緬邊界條約》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強迫中國清政府與其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即《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其中並未提到果敢問題,至此果敢歸緬甸撣邦管轄。但是果敢的動盪並未終止。

民族間的文化隔閡以及緬甸中央政府的政策歧視等因素,導致果敢地區的自治武裝力量和政府軍的衝突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1931年出生於英屬緬甸果敢紅石頭河、祖籍四川會理市的彭家聲,逐漸成為一支武裝力量,並與緬甸政府軍多次爆發衝突。

而彭家聲成為傳奇人物,據稱與中國國民黨頗有淵源。

果敢邊界圖。(維基百科)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戰敗後,有一部分力量留在了緬甸,並在當地展開軍事培訓,以期東山再起。彭家聲在此期間曾接受過黃埔軍校背景的國民黨軍官的軍事訓練。後來彭家聲的長子彭德仁曾旅居台灣。四川是彭家祖籍,有消息稱,2008年四川發生汶川地震,彭得仁第一時間送去了醫療物資,還為受災地區捐了款。

1965年7月,彭家聲加入反抗緬甸政府軍的革命軍,後又隨其指揮官一道投降政府軍。1967年,彭家聲加入緬甸共產黨。由於對緬軍的種族歧視不滿,反戈起義,開始領導果敢第二次革命,與羅星漢為首的親緬族武裝展開游擊戰。在此期間,彭家聲曾因為作戰失利退入中國。有傳聞稱其曾在中國接受中共的訓練和支援。

1989年,彭家聲退出緬共,成立「果敢同盟軍」,並與緬甸軍政府達成為期20年的和平協議,推動果敢實行民族自治、成立高度自治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任緬甸撣邦第一特區主席,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總司令。1992年11月,果敢同盟軍出現了內訌,彭家聲被當時擔任「副總參謀長」的楊茂良及其兄弟驅逐。1995年11月12日,彭家聲與女婿「果敢東部同盟軍」司令林明賢,率領兵力進駐楊部轄區,正式奪回果敢政權。

2009年,緬甸軍政府要求包括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在內的「民地武」接受整編和政府監管的要求被果敢方面拒絕。當年8月8日,緬甸政府軍以查毒品和槍械廠為由與果敢同盟軍交火。此次衝突被稱為果敢事件,又稱為果敢「8・8」事件。果敢「8・8」事件造成當地局勢異常緊張,波及中緬邊境,流彈造成了中國邊民傷亡,並迫使大約3萬果敢民眾從緬甸東北部地區湧入中國境內避難。

這次內戰發生後,彭家聲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1989年後自己曾到北京訪問,同時表示中國政府並沒有協助果敢同盟軍,「我們不能向中國政府提出保護或庇護要求」。彭家聲還對中國邊境政府對逃亡中國境內果敢的援助表示感謝。有評論稱其言談話語充滿了對中國的理解和感情,但也透出很大的無奈。

2015年2月9日果敢再次發生軍事衝突。次日彭家聲發表公開求救信,呼籲中國人民和全球華人關注果敢華人命運,並強調此次衝突的導火索是緬甸軍政府在果敢實施暴力鎮壓,己方被迫抵抗。同年3月13日緬甸軍機將炸彈落入中國境內,造成雲南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大水桑樹村平民5死8傷。中方不得不高度戒備,派出解放軍和大批公安武警駐守邊境,出動邊防軍安置難民,但表示不會派軍隊介入事件。

因為緬甸中央政府和少數民族地區如何分享權力一直未解決,所以至今果敢仍然衝突不斷,流血事件時有發生。聯合國網站2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21年2月以來,包括果敢人在內,約有44萬緬甸人成為新的流離失所者。而在此之前,已有37萬人逃離家園。

彭家聲是生長在一個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物,他是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的創建者,是一名果敢軍閥,他的傳奇經歷讓他有了「果敢王」稱號。不僅是彭家聲,其兄弟和子女皆是果敢有影響力的人物。如今,一代「果敢王」離世,果敢以及緬甸局勢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