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與香港社運不可混為一談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1945年,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接管台灣。然而由於治理不善、現實的鬱結與在地的激烈反抗,最終引爆台灣史上最血腥的暴力衝突,從1947年2月27日延續至5月16日,史稱「二二八事件」。70年過去,各界對歷史的詮釋和爭論至今從未止息,也有人將香港旺角騷亂和雨傘運動與之相提並論,但兩地的社會時代背景決然不同,是否能相比?

二二八事件70週年,文化部長鄭麗君25日表示,中正紀念堂有必要轉型,提出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紀念堂商店將停止販售涉及威權崇拜文宣品,開、閉館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中央社)

「二二八事件」發生在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至今已歷70年。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遣陳儀為行政長官管治,並大體沿用日治時期管治體系。陳儀治下眾官卻貪瀆、傲慢,加上台灣不少資源撥至中央以應對內戰,人民苦不堪言。「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查緝員在偵緝私煙期間,擊傷煙販,又誤殺旁觀路人,激發民眾圍攻專賣局。民眾於2月28日前往行政長官公署示威,衛兵開槍鎮壓,觸發全台灣大規模衝突,是為「二二八事件」。「曾經的殖民地回歸祖國」、「特別制度」、「語言文化衝突」、「族群矛盾」、「行政長官」等等的名詞,對香港人而言都是別有意味。當雨傘運動、旺角騷亂期間,也有評論者憂心示威會否演變成「香港版二二八」。

最先把二二八與香港拉上關係的意見領袖,並不是香港人,而是台獨主張者林濁水。他在2012年3月一篇專欄中,以「族群矛盾」對照兩地:「二二八是台灣族群怨懟的源頭,也被當作台獨運動的肇因……但這時中國的香港族群矛盾卻方興未艾——是的,叫族群矛盾,香港人是這樣說的。最弔詭的是這問題的源頭,香港人認為是源於九七統一(九七回歸),也源於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努力經營中港一體的統一大業。」林濁水表示,當北京政府在1980年代決定以「一國兩制」來捆綁港、台兩地之後,香港就開始有人關心台灣,注意到台灣二二八事件,並擔心香港在回歸後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曾經擔任民進黨立法委員的他寫道,要說香港會發生二二八固然危言聳聽,但導致二二八發生的族群矛盾問題,確實在香港愈演愈烈,「更離奇的是最近把族群議題推到高點的,不是對北京忠誠度可疑的民主派政客,而是親北京的建制派議員參選人梁振英。」

其中「雙非」是推動族群矛盾的關鍵。「雙非」這個說法是由梁振英在2012年當選特首後,為突顯及解決父母皆非香港居民(通常是大陸居民)卻來港生子,享受香港福利資源的問題而提出——林濁水認為這是在大打族群牌。林又指出中港矛盾亦非單一的雙非事件引起,甚至可追溯至2003年「沙士」。當時中國放寬大陸人來港旅遊投資,港人與大陸人摩擦迅速累積。陸客大手筆買入香港物業,被形容是「紅色資本」入侵香港,造成香港樓市升溫、租金上漲、港人居住艱難;在生活上,港人對陸客隨處便溺、不守秩序等態度無法容忍,再加上2010年馬尼拉人質事件、2012年D&G千人事件等,中港矛盾多不勝數,雙方互相指摘的措詞也漸不客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在2012年直指香港人是狗,港人亦回贈中國人是蝗蟲。網路交鋒、媒體對罵、示威遊行——乍看之下,中港問題確實像是「族群」衝突,假定了「香港人」與「中國人」兩個「族群」難以相容;中港間的「族群衝突論」亦不理血緣,而是指經濟利益對立、文化與語言有隔閡的不同群體,也即是在政治、經濟具優勢地位的「大陸人」,與深受其害的「香港人」的衝突。

2月27日出版的《香港01》周報,刊有全文分析二二八與香港社運關係,敬請讀者留意,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按此訂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