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拜登亞洲行:唯願不做「第二個香港」

撰文:林犀
出版:更新:

近期圍繞兩岸發生了幾場事件。其一是拜登(Joe Biden)的亞洲行,在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面時,美日雙方決定共同推進美國主導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以下簡稱IPEF)。與此同時拜登表示,如果中國大陸入侵台灣,美國將進行軍事介入。

其二是幾乎在相同時間,美國表態台灣並未被列入IPEF名單中。而在2021年台灣政府開放進口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萊豬時,曾經表示這對於加入IPEF至關重要。

其三是近日召開世界衛生大會(WHA)台灣並未獲邀。而美國此前表態會支持台灣加入,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未參與提案。

這三項議題涵蓋經濟與政治,共同點是抗中與擴大美國影響力。但在其中台灣對於自我角色的認知,與美國的態度,更值得觀察。

拜登近日展開亞洲行,在位於東京的迎賓館赤坂離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出席記者會。(AP)

打造「經濟抗中圈」?

首先先講一下當前媒體熱議的IPEF。目前除了美國、印度、日本和韓國外,該框架的13個成員國還包括澳洲、新西蘭及部分東盟成員國。而中國主導的RCEP成員也為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及東盟,這兩者高度重合。

2022年RCEP生效後,第一季度,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額度飛速增長。

對於多數國家而言,加入中國主導的經濟合作協議、強化雙邊貿易,與加入美國的並沒有衝突——就算美國是想「抗中」,但這也就是一種政治說法。正如韓國表示的,加入IPEF和加入RCEP並沒有衝突,因為這兩者的側重點不同。

RCEP主要是降低關稅、打破成員國之間貿易壁壘,且已經生效。IPEF當前還沒有細節,對成員國有勞工環境、反腐、貿易規則等一定要求,但沒有與美國市場貿易能降低關稅等優惠。目前成員國加入主要是美國在亞洲的政治和安全影響力。能給成員國帶來多少實質經濟效益,後續還有待觀察。

套句也加入IPEF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說的「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佔比不斷增加,各國不能不和中國做生意。」至於美國建立IPEF所期望的,形成中國以外的穩定供應鏈,這是否能憑著美國、韓國、日本企業(且這些重要企業與中國亦有關聯)就能達成?還是未知。

在此情況下,台灣的位置較尷尬。其一是在經濟層面,仍持續被排在貿易協定之外,特別是RCEP生效後中國大陸與日、韓、東南亞都形成廣大利益鏈,這對台灣廠商有一定影響。就連美國主導的體系,都沒有納入。

其二是在政治安全層面,拜登亞洲行,沒有給台灣帶來實質上的突破。

台灣看美台關係:只要不做「香港第二」

在拜登會見日本首相,表示「如果中國大陸入侵台灣,美國將進行軍事介入」之後,美國白宮發表聲明。

「As the President said, our policy has not changed.」
「He reiterated our One China Policy and our commitment to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e also reiterated our commitment under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o provide Taiwan with the military means to defend itself.」

意思是,拜登不過是重申了美國的一中政策。重申和平穩定在台灣海峽的重要性,重申提供台灣武器、加強其自我防衛的承諾。

這種案例的發生並不是第一次。在2021年時,拜登也一度在電視節目上說,若中國大陸武力犯台,會軍事介入,而後同樣是白宮出來「重申政策不變」。

近年來美台關係良好,但美國對台灣在經濟上和軍事安全上的承諾,也就只能做到這些了。如同拜登的亞洲行,台灣跟亞洲其他國家一樣,都建立起了「美國就是要來抗中了」的想像,但印太經濟框架,還是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對於台灣當前生態而言,兩岸關係已經不必再提,目前僅有「只能美國和中國選一個」的選擇。台灣並未加入美國主導的經濟框架,但社交媒體上的留言同樣會問,「難道要變香港嗎」?

對政治人物而言,並不是全然相信美國的承諾,但能以「不做第二個香港」凝聚選票已經足夠。

對台灣民意而言,購買軍備、購買美國瘦肉精豬肉,就算換不到印太經濟框架,但總能換到一點點「美國不會讓台灣成為香港第二」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