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亞洲「雁行」 台灣夢當出頭鳥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5月19日跨出他上任以來首次的亞洲行,除了在20日先一步拜會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悦,隨後也抵達日本,將於24日與日本、印度和澳洲國家領導人展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眾所皆知,此刻正值俄烏情勢猶張、韓國與澳洲政府甫經選舉換屆,五月下旬的印太局勢在美國眼裏,顯然具有「再輸誠」的需要。是以。拜登「回防」東亞,如何拉攏盟友並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以因應「中國問題」是這趟出訪的任務核心。

根據拜登抵日後,23日發表「印太經濟架構」啟動聲明,宣佈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洲、新西蘭、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與文萊等13國成為「印太經濟架構」初始成員。此一宣告無疑象徵性完成了拜登此行的主要目的。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5月23日訪問日本期間,在位於東京的迎賓館赤坂離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出席記者會。(AP)

「雁行」的次序性

綜觀拜登聯合區域盟友營火的這場大戲,策略上可以用「雁行」理解,即拜登結束12日在華府與東盟各國領袖峰會後,緊接出訪韓日,再到準備參與面對面的四方安全對話,有着以層級漸進的方式定位區域國家在美國印太戰略中位置的安排:以美國為雁頭,其次為四方安全對話成員的日本、印度、澳洲;此間對照過往美國總統的亞洲行大多先訪日、再訪韓,今次在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悦表達與日本和解、重視美韓同盟的聲明下,拜登定下先訪韓國,可以說是給尹錫悦肯定與支持,也提升了韓國在拜登亞洲「雁行」的從屬角色。

在其「雁行」佈署印太戰略下,東盟國家無疑落到了更後面的梯隊。細數東盟十國,親近北京的緬甸、老撾與柬埔寨等3國未入列,其餘7國也在架構「不排他」的現狀下加入,往返間不過增加了7國將來回應美中拉攏的籌碼。拜登理當了解箇中道理,一個「散裝」的東盟10國自然不在美國爭取的前列位置,東盟7國附應美國,其實彼此都心裏有數。

拜登亞洲行:韓國總統尹錫悦(左)與美國總統拜登(右)2022年5月21日在首爾龍山總統府門前握手。拜登的車隊抵達後不久,尹錫悦即出來迎接。(AP)

至於自認坐在搖滾區第一排觀影的台灣,美國早在「印太經濟架構」宣佈啟動的前一天,即透過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傳達不會將台灣列為「印太經濟架構」首輪參與的名單,明確了台灣在場外乾坐冷板凳的角色。

正所謂「不期不待,沒有傷害」,台灣對於美國政府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甚至任何層級官員「言必稱台灣」之舉,從來望穿秋水,翹首盼望,甚至在拜登人還在首爾訪問期間,台灣內部親綠勢力便午夜夢迴般,自導宣傳了一場拜登有無可能在訪日期間快閃台灣的奇思異想。孰料,蘇利文次日幾句話便斷了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念想,招致台灣內部輿論群嘲「又被美國打臉了一次」。

事實上,蘇利文表態未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的立場,一點都不當稱作打臉台灣,因為這本就是無中生有之事,奈何台派作風太盛,才有今日。

美日印關係:2022年5月23日,「印太經濟框架」宣佈成立,(左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國總統拜登及印度總理莫迪於宣佈框架成立的活動上合照。活動在東京泉花園會展場地舉行。(AP)

台灣對美「斯德哥爾摩化」

就整體言之,台灣內部對於美國政治依賴的強度,並未業隨美軍撤離阿富汗、美國回應俄烏戰爭等實際作為而失去信心,更進一步說,台灣的親美意識甚多還停留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時代,自甘成為美國拿來猛戳中國的尖器,久而久之「斯德哥爾摩化」,將美國對台灣工具把持上的偏愛,移情成了自己是美國心中柔軟的一塊。

就以拜登這次的亞洲行為例,行程中什麼是必要?什麼是過場?什麼是目標?什麼是結果?這些問題台灣內部關心甚少,聚焦的依舊是被主觀放大的台灣之於美國無時無刻的重要性。

例如台灣媒體、輿論先高調了美韓峰會齊申台海和平重要性,隨後加碼在美日領袖聯合記者會上,拜登聲稱北京若犯台,美國會動用武力防衛台灣,以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跟進聲明台海和平重要性,日美基本立場並未改變,卻忘了拜登言說保衛台灣早已不是第一次,此前更有美國國務院火速澄清之舉的往事。

美國總統拜登5月23日與日相岸田文雄舉行雙邊高峰會談,席間稱美國願意使用武力保衛台灣。對此,白宮官員重申「對台政策並未改變」,顯示美國仍未對台「戰略模糊」政策告別。(AP)

種種投己所好的摘要,對於身處印太搖滾區的台灣實屬不該也不堪。就拜登亞洲行的必要言之,亞洲策略同盟優先無疑是第一要務,目標是次序鞏固區域盟友結成「抗中」的箭頭,另就美國現階段需求來看,哪怕是先將所有努力擰成一個縹緲、象徵意義大於實質的「印太經濟架構」啟動,視作一個暫時性的結果也聊勝於無。

若此,那什麼是拜登亞洲行的過場?但凡台灣關注那些投身自我的焦點亦若是。事實上,美國政府從特朗普到拜登,台灣都未曾明白自己之於美國利益的角色。特朗普頻打台灣牌,在於刺激北京,不在於台灣牌面本身;拜登使力拉攏同盟,目的也在於集結「制中」的箭頭,初衷不是為了保下台灣。簡言之,台灣把美國政府帶到自己戲份的所有原因,都視作護己而來,錯倒了美國多番形式挺台,不過是其「制中」的相應結果,美國挺台從來不是發動原因。

這便可以解釋,何以蘇利文需要出口拒絕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的遙想,因為台灣本就不當出現在此時此刻的刀口上,是台灣無視拜登「雁行」亞洲的基本意圖,逕自為自己加戲、想要再次搶當美國「制中」的出頭鳥,其結果自然是慘被打臉與受挫。

總的來說,台灣要讓自己做為一張牌給美國打,就國際現實意義而言,也少有拒絕空間,但台灣此刻錯把自己當成了拜登亞洲行要宣揚民主同盟的箭頭,各種宣稱不斷,反而暴露了自己既缺乏地緣觀察的視野,也突顯了內部意識形態僵化與安全感嚴重不足的弱點,終於板凳不熱,換得被美國按在地上摩擦,自取其辱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