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上京.四|下一站大灣區 東方之珠幾時再發光 路在北方?

撰文:梁子傑
出版:更新:

李家超5月8日當選香港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5月28日起程訪京,昨日(30日)接受中央任命他為第六任行政長官,國家主席習近平讚揚他愛國愛港立場堅定,敢於擔當,積極作為,在不同崗位上都履職盡責,為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繁榮穩定作出了貢獻。中央充分肯定,也充分信任。
習近平強調,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25年來,儘管經歷了許多風雨挑戰,但「一國兩制」取得成功,方針從沒動搖,更不會改變,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他相信,新政府施政一定會展現新氣象,香港發展一定會譜寫新篇章。
同時,兩地不少民眾期望他能治理好香港,更關心他當選後能否提早通關,發展好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近日接受官媒《中國日報》和《俠客島》訪問,評論李家超當選對香港的影響,也談及香港問題、大灣區發展等議題。本文結合鄭永年、兩地專家、學者等對香港和大灣區問題的看法,對人們思考香港未來發展提供一種可能的路徑。
此為系列文章第四篇。

李家超上任後,香港如何大灣區發展亦成為重要的一項目標。李家超曾提到,大灣區是香港發展的強大機遇,在不同領域例如創新科技的發展,對融入大灣區非常重要,更要將創科研究轉化成為產業和商品,再提升成為產業化和完整的產業鏈。

廣州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以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產業為引擎,以汽車、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核電裝備、數控設備、石油化工和精品鋼鐵等六大優勢先進製造業基地為基礎。(投資推廣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港交所是世界上的主要交易所,也是連接中國與世界資本的主要窗口;深交所是內地新興企業的集中上市地;廣州是華南地區金融監管機構的所在地,新落戶的廣州期貨交易所是中國首家混合所有製的交易所。廣深港在金融發展的側重點不同且互補,而東莞、佛山也是世界級製造城市,實體經濟對金融的需求極大。因此,大灣區應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建世界級金融平台。

鄭永年認為,大灣區一方面將香港的金融服務業的規則延伸到內地城市,支持廣深金融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可加強內地金融市場與香港的互聯互通,為香港金融市場應對外部衝擊提供內在穩定器,為香港金融服務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文化產業是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深圳重點發展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慧裝備等「未來產業」。(Getty Images)

發展大灣金融區 建設世界級金融平台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劉應彬2021年12月6日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大灣區是香港參與內循環的最佳切入點。多年來,香港一直是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內地企業可靠的境外融資平台,在協助國家推動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同時,發揮了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的安全屏障作用。

劉應彬認為,大灣區的發展重點在於推動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更加自由流動。過去幾年,兩地監管部門共同努力,陸續推出多項金融便利化措施,解決了不少居民在大灣區跨境生活、工作,以及企業開展跨境業務的問題。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是重要的金融平台,會繼續提升資本市場的競爭力,擔任好連接內地和全球的橋樑角色,支持大灣區的實體經濟活動。

香港是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具備便利營商的環境、優良的法治傳統、自由的經濟制度、完善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及金融體系,並擁有高端人才及熟悉國際市場的專業服務業。 (投資推廣署)

發展大灣區高等教育 打造世界級大學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內地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是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因素。

在大灣區高等教育方面,鄭永年指香港目前有6所世界排名位列前500的大學,其中4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大,但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的空間。他認為,廣州深圳的7所「雙一流」大學有科研成果轉化的土壤。粵港澳大灣區也可以整合資源,打造世界級的科教平台。

鄭永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共7所「雙一流」大學,均在廣州深圳,然而單論大學的教育及科研水平,灣區內地城市短時間內仍無法超越香港。但是廣深製造業發達,培育了科研成果轉化的土壤,比如華南理工大學在汽車領域實現了很好的產學研一體化,香港科技大學也有許多科研成果在廣州轉化落地。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整合資源,打造世界級的科教平台。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有助於加強知識轉移,有利於香港借助內地強大的供應鏈網路,彌補香港高端創科產業的不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他指,現在廣州深圳已經在大力引進香港的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及預計於今年9月開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合作辦學只是一個開始,但更應在此基礎上探索更系統更開放的合作方式。一是充分賦予辦學自主權,鼓勵直接套用香港本部學校的管理模式及教育方式,為內地學校教育改革提供試點樣本,並逐步探索推廣。二是充分利用香港教育資源的國際性,面向亞洲甚至國際招攬人才。

他提到,香港科技大學的前校長陳繁昌、朱經武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擔任領導職務,通過科大的跨國關係網絡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如推動大學教研和教育資歷互聯互通,從而將科大(廣州)作為聯繫平台,面向亞洲甚至國際招攬英才,從而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人才庫。充分利用大灣區的科研成果轉化土壤,積極對接香港的科研成果,暢通科研設備、科研經費的跨境高校流通。

港中大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教授(左)和港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右)就「港中大在大灣區發展的回顧與前瞻」演講討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9日也在微博發文表示,「期望與新任行政長官及新一屆特區政府衷誠合作,推動本港的高等教育發展,發揮香港高等院校的獨特優勢及角色,成為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重要引擎,建立本港成為全球創新科技及人才樞紐。北部都會區計劃將是港深創新科技的發展核心,深化兩地合作帶來的新機遇,連繫香港和內地,融入國家的發展,與國際接軌。」

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在為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撰寫的《強國先強教提綱》指,辦好大學的六條定理:(1)大學要有自己的特色(2)大學要有一流的教授(3)大學要有優秀的學生(4)大學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5)大學要有寬容、不浮躁的學術環境(6)大學要有來自非政府的、充足的資助。這些也是發展大灣區高等教育時,大學辦學應該考量的發展要素。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簽署儀式。(新華社)

香港與新加坡的「雙城記」 大灣區是香港的王牌

香港與新加坡曾經同爲「亞洲四小龍」。不過香港有内地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經濟腹地,新加坡只能依賴馬來西亞及印尼等東盟國家為經濟腹地,讓香港是一個世界公認的,比新加坡更有經濟競爭力的國際大都市。

而國際大都市中,倫敦、巴黎、東京也沒有香港的機遇,只有紐約有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支持。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積極融入國家新發展大局,把握好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發展戰略的機遇,一定能成爲亞洲最好的城市,讓東方之珠再發光。

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全球第七位,去年則排名第五位,反映年報繼續肯定香港在多方面的優勢,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和競爭力充滿信心。

廣東經濟在多方面領先全國,2019年廣東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出口市場,GDP為各省市之冠,佔全國總量10.9%;出口額為各省市之冠,佔全國總額25%;消費品零售額最大,佔全國總額約10.5%。

按照2021年廣東省GDP數據和2021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計算,廣東省GDP約合1.93萬億美元。與世界銀行發布的各國2020年GDP數據相比,廣東省超越意大利、加拿大兩個G8國家,排名世界第8位,經濟水平直逼法國,相當於5個阿根廷。

通關是李家超的頭等大事。大灣區人員流動和交流是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人員流動和交流,大灣區難以發展,難以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東方之珠再發光,路在北方,香港發展的下一站正是大灣區。

港府應掌握和實踐辯證 發揮「一國兩制」靈活性

「一國兩制」是指在中國這個主權國家範圍內實行兩種制度,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

5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新當選並獲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新華社)

完善選舉制度後,落實了愛國者治港的原則,香港政府更不能安於一隅,而要因勢利導讓香港繼續繁榮穩定,治港者必須是有能力的愛國愛港者。在香港治理也應該與時並進,不能只是被香港歷史、文化和規範限制,也不能只沉溺於現有制度和政策的成果,而是應該膽大不妄為地解決中央政府和香港市民關心的深層次矛盾問題。

事必有法,然後可成,了解中央政府如何看治理問題是「同為香港開新篇」的關鍵。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強調,要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習近平說:「如果守著對過去中國實際的認識不動,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我們就難以前進。要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辯證分析、準確把握經濟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林鄭月娥(中)及其政府於2017年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就職典禮上向國家主席習近平宣誓就職。 (Getty Images)

習近平強調,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正確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實踐。」這些指導符合香港治理的語境、脈絡和方針,也為香港治理點明了方向。

香港回歸25周年,港府應該正確分析25年來政府治理的問題。港府治理既要符合「一國」亦尊重「兩制」,不得以「兩制」之實損「一國」之本,不得以「一國」為憑損「兩制」之實,也不能依賴中央政府「出手」解決香港高度自治範疇內的問題。港府應以正確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並「以實踐為目標」,才符合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政府的治理方針和治理思想,才能確保香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香港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右)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2022年5月9日在政府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Getty Images)

香港行政長官薪酬在世界各地政府官員中排名第2,平均月薪42萬港元;香港主要官員薪酬甚至比美國總統、英國首相、中國國家主席、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日本首相、澳洲總理等國家領導人還要高。高官厚祿豈能失治不賢,豈能令東方之珠蒙塵?

文章提到的專家學者:

鄭永年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長年致力於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其學術研究在理論界和社會傳播領域受到關注。鄭永年因在2020年出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為十四五規劃獻言獻策,而被外界視為習近平的「國師」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