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反腐|14省級糧官落馬千人被查 黑龍江省糧倉「碩鼠」最多?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6月15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上游新聞》報道,糧食產量連續11年第一、有「中華大糧倉」美譽的黑龍江省共查辦6名省管幹部,其中包括兩任黑龍江省糧食原局長。截至2022年4月15日,黑龍江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86件1009人、採取留置措施92人。

2021年7月,原國家糧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鳴落馬,中央紀委國家監委8月開展全國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糧倉碩鼠」更成為中紀委公佈的2021年度十大反腐熱詞之一。

該詞彙指「膽大妄為、貪得無厭的靠糧吃糧腐敗分子」,中紀委並點名原國家糧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鳴,中儲糧湖南分公司原副總經理張重詠,強調他們被處分,釋放「全面從嚴、一查到底」的信號。

5月18日拍攝的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的水稻田。(新華社)

去年8月以來,內地緊盯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隨著各地糧食系統反腐風暴的持續推進,糧食「碩鼠」、「蟻貪」被查。《上游新聞》不完全統計,專項整治後,全國至少有7名省級糧食企業主管,以及7名省級糧食局原負責人或原成員被調查,涉及浙江、福建、安徽、遼寧、河北、黑龍江、山西、江蘇、青海等省份。

黑龍江兩任省糧食局長落馬

內地有句話說,「全國每9碗米中,就有1碗龍江糧」。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黑龍江省2021年糧食總產量1573.54億斤,佔全國總產量的11.5%,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身為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糧食系統反腐更加受到關注。

去年9月22日,黑龍江省委涉糧問題專項巡視組對省發改委、省糧食局等省直涉糧部門和省管企業,開展為期45天的涉糧問題專項巡視。專項巡視還不足一個月,已退休的黑龍江省糧食局原局長胡東勝被查,他也成為專項整治開展後,首個落馬的省級糧食局局長。

胡東勝長期在黑龍江省糧食系統任職,但任內大搞權色交易。(東北網)

通報指出,胡東勝搞權色交易特別是在糧食系統任職期間,大肆收受下屬禮金,隨意取用下屬單位財物,罔顧國家糧食安全,違背國家糧食收儲政策,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大搞權錢交易,嚴重破壞糧食系統政治生態。

胡東勝生於1956年,曾在黑龍江省糧食系統耕耘多年,曾任遜克縣糧食局局長,黑河市糧食局黨委書記、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等職。今年5月25日,胡東勝被開除黨籍、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隨著胡東勝的落馬,拉開黑龍江省糧食系統反腐風暴的大幕,今年1月至少14人被密集通報。接任胡東勝擔任黑龍江省糧食局的朱玉文,也在今年4月18日被查。專項整治後,黑龍江糧食系統至少已有30人被通報。

黑龍江省連續11年產糧全中國第一。(新華社)

據《上游新聞》統計,被查的人中包括糧食監管部門、國有糧食企業以及基層糧庫的負責人。其中包括8名地方糧食局局長。

今年4月,黑龍江省紀委副書記、省監委副主任姜宏偉在《中國紀檢監察》撰文《探索守好「中華大糧倉」的治本之策》提到,專項整治以來,全省13個市(地)、334個職能部門、798家地方國有糧食企業自查發現問題4427個,目前已整改3748個,整改率達84.7%。

該文提到,行業亂象得到有效遏制。黑龍江省也已查辦了胡東勝、朱玉文等6名省管幹部,截至2022年4月15日,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86件1009人、採取留置措施92人。

廣東省底涉糧違紀違法問題線索919件 涉案總金額2.5億元

自去年8月專項整治工作以來,各地以糧食購銷領域腐敗為靶心的專項治理也在紛紛開展。多個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及中央儲備糧管理企業等均有涉案人員落馬的相關通報。

廣東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截至今年3月底,廣東省共起底涉糧違紀違法問題線索919件,立案364件,留置35人,涉案總金額2.5億元(人民幣,下同);處理黨員幹部69人,其中重處分11人,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14人。

糧食主產區河南省截至6月2日,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排查問題線索2534件,立案1,100件1,696人,留置85人。《上游新聞》指出全國至少有7名省級糧食企業主管被調查,涉及5個省份。此外有7名省級糧食局原班底成員被調查。中儲糧集團公司成都分公司、遼寧分公司、湖南分公司、安徽分公司,也各有1名高管共計4人被紀委調查。

河南省也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地,(新華社)

糧倉碩鼠:貪腐典型手法「轉圈糧」

《上游新聞》指出,涉及糧食的貪腐手法在糧食收購、存儲、銷售和企業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中。例如在基層糧庫,有的人壓級壓價「坑農糧」,以舊糧換新糧套取糧食差價、虛無中生有的「空氣糧」、低買高賣牟取價差、「轉圈糧」騙取補貼。

糧食系統人士指出,轉圈糧在行業內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根據內地規定,糧站需要定期輪換儲備糧,賣出舊糧、購進新糧。一些糧站就虛購虛銷,將舊糧低價「賣」給企業,再作為新糧以高價買回,但是糧食其實仍留在糧倉,只是一場帳面上的虛假交易。從中騙取財政補貼,錢都進入私人口袋。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漁山鄉以稻米聞名,(新華社)

空氣糧則是轉圈糧的升級版,是指部分糧食企業採取同天同車輛不同牌號登記入庫,不卸車重複稱重的「空進」方式虛報收購數量。

此前中紀委製作的《零容忍》專題片,揭露江蘇省儀征市基層糧站發生嚴重腐敗,15個基層糧站中有14名站長因違紀違法被查處,成為縣級糧食領域貪腐的集中典型。2016年至2019年,儀征市共有12個糧站「轉圈」20餘次。而在違規「轉圈糧」操作上,儀征市糧食局、糧食購銷總公司竟也參與其中。

糧食貪腐難治理:專業性高,業內互相包庇

糧食系統相關人員分析,糧食系統腐敗難以治理,是因為其構成十分複雜,涉及的層面廣。一方面,糧食購銷在業務方面具備一定的專業性,貪腐手段隱蔽多元化,非業內人很難發現端倪。同時,基層單位還存在管理混亂,「一把手」一人獨大的現象,易滋生腐敗問題。

此外,購銷業務鏈條相對封閉,外界力量往往無法參與,各個環節互相抱團,也增加了監督監管的難度。新華社旗下《半月談》雜誌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糧庫設施建設、糧食運輸、企業投資經營、糧食收儲庫點資格審批等方面,成為違紀違法行為容易發生的地區。

河南省的麥天收成,糧食產業專業性高,業內更容易互相包庇。(新華社)

文章分析,有幹部利用權力,在糧食儲備庫遷建專案和倉儲設施建設工程承攬中為企業提供幫助,如串通投標,為企業量身設置招標條件、修改評分標準、要求評委降低其他公司評分;有的利用職權或職務影響,幫助親屬控制的企業參與糧食收儲。

《半月談》指出,糧食收購、儲存環節,容易被「糧耗子(老鼠)」盯上。壓低糧食收購價格,虛增糧食損耗量,違規倒賣政府儲備糧,簽訂虛假動態儲備糧採購協定,截留輪換糧銷售收入,文中批評,「這些本應是國家糧食的「看門人」,卻利用諸多手段謀取私利」。

監管部門、糧食企業中,也存在涉及挪用公款、貪污受賄、監管缺位、弄虛作假等;級別更高的幹部,則涉及糧食儲備指標分配、糧庫工程項目承攬、企業經營等問題,還有人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重大損失等。

《半月談》舉出三個案例。第一是雲南箇舊市糧食儲備庫原主任馬志明,用到期輪換的舊糧頂替新糧入庫,虛構555萬公斤糧食交易,違規套取保管費用補貼、輪換費用補貼111萬元;虛報糧食購銷入帳價格,在糧食購銷商與儲備庫的購銷業務往來中形成糧食差價,套取、截留糧食購銷款191萬元。

河南省鄧州市農技推廣中心人員在麥田裏對小麥長勢、畝穗數、穗粒數等開展測產作業,為小麥大規模收穫做準備。(新華社)

第二例則是雲南廣南縣糧食收儲經營總公司時任經理趙太忠和時任副經理黃炳校,在糧食收儲輪換工作中,對糧食品質把關不嚴,僅憑「感官經驗」收購糧食,導致收購糧食黃粒米(糙米或大米受微生物浸染或本身水分、溫度高引起生化反應使胚乳呈黃色,與正常米粒色澤不同)含量超標,造成損失189.6萬元。

第三是黑龍江省甯安市財政局原黨組成員劉國忠,在核查某民營企業申報糧食補貼工作中,對發現的自購玉米沒有農產品專用發票等問題故意隱瞞,致使申報企業非法獲取國家糧食補貼款136萬元。

《半月談》批評,更有人把涉糧公款當私款,肆意挪用。在公開通報的典型案例中,有的涉案人員私設「小金庫」,用於單位其他開支及個人使用;有的指使下屬將公款挪用;有的將銷售糧款存入個人銀行帳戶,用於購買股票、個人消費。

此外,財務等關鍵崗位人員的監督流於形式,不僅不敢堅持執行相關制度規定,對違規行為說不,甚至主動配合,形成一群掌權的人組成的利益團夥。行業壟斷、管理體制機構不順、內外監管缺失,致涉糧腐敗多發。

糧食局和購買銷售企業組成人員相同

江蘇省儀征市紀委常務副書記、監委副主任丁虹娟則提到,「糧食局和購銷公司大都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既是政策的執行者、制定者,也是市場的主體,成為監管缺位的重要原因。」

雲南省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則指出,涉糧領域曾是「冷門」行業,長期被忽視,尤其是國有糧食企業落實改革要求不到位,普遍存在政企不分、政策性業務與經營性業務未徹底分離等問題。

杭州稻田一景。(新華社)

雲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秘書長申斌認為,由於糧食購銷部門對糧食的定價採購、銷售方式具有壟斷性,社會公眾往往不能參與監督,再加上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健全或是監督虛設,上級主管部門對基層單位的日常指導、監督、檢查不到位,讓收購、銷售等環節「暗箱操作」成為可能,且不易察覺。

《半月談》指出不徹底「以案示警、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涉糧腐敗沒有得到警示。文中強調,在一些地方和涉糧單位,對各類監督檢查發現的涉糧問題整改不到位,有的整改責任壓不實、層層甩鍋,有的缺乏擔當、「新官不理舊賬」,有的改了又犯、邊改邊犯。也有部門警示教育流於形式,黨員幹部汲取糧食領域腐敗案件教訓不深刻。文中強調,對涉糧腐敗必須重拳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