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和中國人生活的不是一個星球?」 《十問》防疫的背後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頒佈優化疫情防控措施不到兩星期,單日新增病例就持續攀升,包括首都北京等多地陸續收緊措施,衝擊民眾生活。

疫情撲而不滅導致防控收緊,距離完全放開的日子遙遙無期,無處釋放的怨氣似乎都在積極轉發引發共鳴的文章中找到出口。

一篇題為《十問》的文章星期二(11月22日)由微信公眾號「長安課堂」發出,很快就達十萬瀏覽量,並引發熱烈討論。該文過後被刪除,公眾號也被封號。社媒平台上有不少網民以截圖的方式避開審查,但據說好些圖發出後也掛掉。

據報道,大多數網民都在評論區留言說,這篇文章「很難不認同、很難不點讚」。有網民稱,他的朋友圈集體轉發「十問」,眼看這個公號被屏蔽,然後再集體貼「十問」截圖……並稱「很久大家沒有這麼玩了。」

《十問》主要圍繞科學層面和防疫政策向中國衛健委提出十大疑問,包括疫苗保護力、核酸檢測的意義、Omicron的致死率等。

文章認為人口更稠密的香港社會也一切正常,質疑內地為何要這麼擔心所謂的醫療擠兌。圖為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與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一同觀看七欖賽事,為香港隊打氣。(黃偉綸FB圖片)

卡塔爾現場球迷和中國人生活在不同星球?

一問衛健委的工作範圍,對於基層防疫的層層加碼,衛健委處理了幾個人?對於今年新疆西藏等地連續數個月的封控,衛健委認為合適嗎?」

二問歷史上產生的任何流感病毒有被人類消滅了嗎?如果沒有,憑什麼可以消滅冠狀病毒疾病?如果消滅不了,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對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清零?一輪輪核酸檢測到底有多大用處?

三問絕大多數民眾都打了三劑以上的國產疫苗,為什麼還是照樣不斷感染?到底疫苗有沒有用?

四問和其他流感病毒相比,Omicron的致死率到底是低還是高?Omicron到底致死了多少人?

五問針對新冠病毒,解除管控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沒有客觀科學的標準,難道要一直管控下去嗎?

六問北京最近的三例死亡病例都是臥床不起的老年病例,請問他們究竟是怎麼感染的?是不是只要是流感,核酸檢測就有可能顯示陽性哪?如果是這樣,核酸檢測的意義何在?

七問防控政策決策依據究竟是什麼?是數據,是模型,還是推測?鍾南山、張文宏、張伯禮等專家已經說了Omicron的毒性很低了,為什麼還要管控一個並不致命的疾病?

八問人口稠密程度遠高於內地的香港從來就沒有做過全員核酸檢測,而且已經放開管控幾個月了,香港社會目前一切正常,發生醫療擠兌了嗎?為什麼香港都沒發生醫療擠兌,內地就要這麼擔心所謂的醫療擠兌哪?

九問世界上120多個國家早都沒有進行管控,這些國家的民眾健康受到了什麼傷害了嗎?他們都生活正常嗎?卡塔爾世界盃開幕了,現場球迷沒見誰戴口罩,難道他們和中國人生活的不是一個星球?

十問為何不去對標和自己國情差不多的印度,不去學習尼日利亞,整天統計美國的數字,這樣對中國防疫有什麼實際意義?

《十問》從普通市民的視角出發,以帶情緒性的文字將好些人心中的困惑表達出來,瞬間引起極大共鳴。有網民甚至向當局發出第十一問:「你憑什麼刪掉十問?」

十道問題可歸納成幾個層面。第一問涉及行政工作,質疑衛健委沒有履行好職責;第二至第七問是科學性、技術性問題,第八至第十問拿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做對比,有很直觀的畫面感。

特別是世界盃正在卡塔爾踢得火熱,《十問》的這番質問很能衝擊感官:「現場球迷沒見誰戴口罩,也沒聽說要看核酸檢測證明,難道他們和中國人生活的不是一個星球?難道病毒不傷害他們?」

《十問》作者肯定不認同動態清零政策。有可能是地方「層層加碼」、「一刀切」的手法讓人反感,加之抗疫三年後在民間產生極大的疲憊感,作者對動態清零政策之下頻繁的核酸檢測尤其厭煩。十道題中,有四道題圍繞著核酸檢測,直接或間接表露對核酸檢測的存疑。

《十問》的這番質問很能衝擊感官:「現場球迷沒見誰戴口罩,也沒聽說要看核酸檢測證明,難道他們和中國人生活的不是一個星球?難道病毒不傷害他們?」(Getty Images)

政策鬆綁反讓部分人難以適從

但問題是,長時間習慣被嚴格管理之後,政策一旦鬆綁,核酸次數的減少,與病毒共存的隱憂增多,反倒讓一些民眾無所適從。

以石家莊為例,中國國務院在11日頒佈「二十條」優化防控措施後,石家莊官方14日起關閉眾多街道旁的核酸檢測站,打開已閉鎖一周的各小區鐵門,以實際行動響應二十條。

但放開之後,部分石家莊市民反而變得焦慮。乘坐公共交通、進入寫字樓和政府辦公樓卻仍要求查驗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結果醫院自費核酸檢驗處大排長龍,一天之後,防疫指揮部宣佈重開公共核酸檢測點。

這背後既有政策矛盾產生的混亂,也有民眾誤將優化防控與「躺平」劃上等號的不安,包括連花清瘟一度也成了熱賣品。民眾很糾結,一方面擔心防控不放鬆會影響經濟和飯碗,另一方面在防疫放鬆後又擔心染病。

病毒致死率多高?

《十問》當中,最該關注的兩道關鍵題是:Omicron的致死率有多高?中國國產疫苗的有效性多大?

優化防控政策之後,病例肯定會增加。但要關注的數據不應是單日新增病例數,而是重症和死亡病例。如果因病例數的上上下下而頻繁調整防疫措施,就會形成無止境的收收放放,讓人更難以適從。

據新浪網轉發《醫食參考月刊》的一篇文章稱,截止11月22日上午9點,中國本土確診人數達2萬2606人,是60天前10月23日3179人的七倍多;每天新增的感染者(含無症狀感染者)達2萬8047人,是60天前1028人的27倍多。

上述文章也稱,根據統計,中國在疫情中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僅為四人。

鳳凰網在20日發佈一篇特約專家的稿子也指出,防疫二十條頒佈之後,中國的新增感染人數連續多日突破兩萬,但絕大部分為無症狀,此輪疫情重症為95人。北京市於19日報告了今年6月以來的首個高齡患者死亡的案例。87歲男性因基礎病惡化,經搶救無效死亡。

文章指出,中國國目前的數據表明,感染後出現重症的概率非常低,簡直「低到了塵埃」。此外,正如《十問》作者所指出的,鍾南山、張文宏、張伯禮等專家也已經說過,Omicron的毒性很低。

張伯禮11月17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Omicron成為主流毒株後,一直在不斷變異,它的致病力減弱,但傳染性增強」。

疫苗有用嗎?

病毒的致病力已減弱後,仍不見大幅鬆綁的話,下一道關鍵題是:疫苗的施打率有多高,疫苗的防護性和有效性又有多大?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7月23日公佈,60歲以上有89.6%人至少打了一針,打兩針的有84.7%,打三針67.3%。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當時強調,老年人患基礎疾病較多,免疫功能相對弱,需打第三針才能獲最佳保護效果。

60歲以上的民眾打三針的不到七成,在這個百分比還未大幅提升之前,防疫措施恐難大幅鬆綁 ,因為鬆綁後要避免出現高死亡率,先決條件是要有足夠的疫苗防護。

病毒學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澎拜新聞採訪時就指出,香港打了兩針、三針或者四針疫苗後,感染者的重症率在0.02%到0.13%之間,與季節性流感的重症率相近或更低,所以打了疫苗,死亡率肯定也大大降低。

23日一篇題為《對於防疫「十問」的回答》的文章在回應《十問》的同時,也提出好幾項建議,第一項就是:「務必讓你家老人打疫苗,絕大多數老人都應該打,而且也可以打。」

文章還說,從目前情況看,對於絕大多數老人來說,即便有基礎疾病,打疫苗後可以獲得的免疫保護,相比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收益要大很多。

縱觀上述,要從動態清零中逐步退場,除了優化措施和減少地方「層層加碼」和「一刀切」的粗暴做法,中國官方還須加強輿論宣導和疫苗接種這兩項工作。一是引導民眾心理預期,不要把感染冠病當世界末日,不再緊盯單日新增確診病例,二是推動疫苗三針接種,特別是老年人接種。

署名明叔雜談的作者在《對於防疫「十問」的回答》一文中大膽研判,第二代疫苗一旦上市,最早到明年春夏之交,隨著第二代疫苗大規模接種,就是疫情逐漸減退、中國社會逐漸放開的時候。

《十問》沒有明確提問:防疫在中國是科學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如果抗疫不是政治問題,無關維護制度優越性,純粹僅是一道科學問題,那麼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每個國家終究會迎來放開的一天。只不過,黎明前的最後階段,在一些國家可能相對漫長又難熬。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