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氣息加速回歸 北京正承壓走出第一波疫情衝擊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從隔離封控到放開流動已經整整20天了,在經歷過最初的慌亂和蕭條冷清之後,現在的北京怎麼樣呢?《香港01》記者利用周末和周一共三天時間走訪了北京的各代表性場域。

北京疫情。 (AP Photo/Mark Schiefelbein, File)(AP)

出行方面

自三年前疫情爆發以來,筆者就將居住小區門口的一條連接亦莊商業、廠區與居民社區的主要交通道路,作為一個觀察疫情對社會與經濟運行的窗口。三年來,每當疫情嚴重採取封控措施的時候這條路就車流稀少,每當疫情緩解或封控力度較小的時候車流就會增多,這個規律非常明顯。

二十天前北京剛放開流動的時候,城市感染病例急速上升,人們因為擔心出行被感染,這條路當時整天空空蕩蕩,偶爾高速通過的車輛捲起路邊的落葉也給人一種惶惶然匆忙逃避之感。但是這幾天,這條道路的車流每天都在迅速增加,車流雖然還沒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密度,但是整體上已經繁忙很多,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時段,已經開始出現堵車狀況。

筆者今天特地選擇了路面公交和地鐵兩種交通工具出行,結果在東三環和南三環都遇到了平常為之頭疼但是如今卻有點為之欣喜的大面積堵車。聽平常走這條路上下班的朋友講,前些天,特別是剛放開的幾天,市區三環、四環道路幾乎可以用「萬徑車蹤滅」來形容,十幾天過去了,從三環現在交通狀況看,北京的城市流動性正在迅速恢復。

北京國貿附近的車流。(資料圖片)

地鐵的情況和之前相比也有明顯變化。筆者大概半年前和同事一起在下班高峰期坐過一次二號線和五號線地鐵,當時因為恰好遇到一波局部疫情,車上乘客稀稀拉拉,讓筆者和同事很感慨疫情對北京經濟與社會流動的影響。十幾天前,當時筆者正感染居家隔離,從朋友圈可以看出地鐵上同樣也空空蕩蕩,比半年前還要荒涼。但是這次乘坐地鐵已經可以感覺到不一樣了,雖然進出站口都還不用排隊,車廂內乘客也比原來高峰期要少很多,但是可以明顯感覺到人流在回歸,高峰期想找個位置坐下已經得看運氣了。

商業經濟方面

這幾天筆者去了崇文門、王府井商圈和在京住所附近的幾個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分別體驗了商品銷售區、餐飲區、電影院和兒童娛樂空間。這些不同生活場景的反差還是挺大的。

在多數商品銷售區,顧客並不是很多,但是聽店員講人流這些天在明顯上升。在好幾家店鋪筆者都遇到有人正在付款購物,筆者也在其中一家國產運動品牌店給孩子選了一雙漂亮的運動鞋。現在國產廠家無論在產品功能設計還是營銷氛圍營造上,都已經不少原來香港人想象的那個土老帽了,都不輸國際品牌,真是和原來有了質的飛躍!

餐飲區的情況和之前高峰期相比人是少了不少,各家均沒有遇到領號排隊情況,平常生意好一些的店面上座率大概能維持在50%左右,最好的能有70%-80%的樣子。筆者唯一遇到一個需要排隊找座的餐館是東城區建國門附近一家拉麪館,它因為周邊都是辦公區,價格不貴,有一定程度的快餐性質,所以周邊員工來這裏吃午飯的人很多。這可能也折射出了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變化趨勢,反映出越是貼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店面,越是具有頑強的生命恢復能力。

北京市民在一家超市蔬果櫃枱前選購商品。 (視覺中國)

電影院的情況和原來相比也有起色。因為周末正逢聖誕節,阿凡達上映,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觀影,從影院排片和網上訂座情況看,這應該算是三年來的一個難得的小高潮,對這幾年在疫情中苦熬的內地影院來說算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從網上數據和現場情況看,和十年前阿凡達一上映時的火爆情況比,阿凡達二好像並不怎麼成功,對商場的引流也不如以往。

兒童娛樂方面,各商場兒童娛樂空間均空空蕩蕩,有些連工作人員都沒有。這可能是個特例,主要是家長對孩子們的安全不放心,相信隨着疫情過去,早晚會熱起來。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以上所有商圈,不管哪個消費領域,雖然人流還沒有回到原來的水平,大家對放開後的長遠未來都比較有信心——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一方面說明了放開是重建社會經濟的前提與共識,另一方面,主要是信心問題,這在當下和未來是最寶貴的,只要大家對未來有信心,短期困難都沒什麼。市場經濟下,信心是黃金,甚至比黃金都寶貴,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

商務與工業園區方面

筆者考察了市區內兩處商務辦公比較集中的區域,因為沒有辦法拿到具體數據,只能從停車場狀況和人員出入估算,這些地方的上班族基本上已經恢復到原來五到六成左右。通過和幾家物業前台管理人員聊天,從他們的估算看,也差不多如此。

北京國貿附近的街邊。(資料圖片)

工業園區的情況和市區商務辦公區的情況差不多,只是他們對這些年經濟的感知似乎壓力要更大一些,疫情後的復工率也更高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像奔馳、中芯等位於北京亦莊的重點製造企業,以及京東總部等電商平台,即便在疫情最嚴重期間也一直在堅持生產運轉,體現出了大企業平台的管理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優勢。

不過,不管在市區商業樓宇還是郊區工業園區,大家都都提到一個問題,都說這幾年以來,尤其是疫情三年來,每年都比上一年面臨更大的抗蕭條壓力。所以接下來如何恢復經濟社會內生活力,增強市場信心,恐怕不止是放開疫情管控這麼簡單,需要在營造有利於經濟與市場活力氛圍的各環節同時入手。這是中國未來的一個重大挑戰,也應該是政府以後的中心工作。

醫院及危重症救治方面

筆者一共考察了五家,其中兩家是位於市區的三甲醫院,一家是位於亦莊的三甲醫院,一家鄉鎮衛生醫院,以及一家位於市區的體檢中心。

先說商業化運營的體檢中心,據工作人員講,如果沒有疫情,這家體檢中心平常的日體檢人數在300-400人之間。前些天因為放開後衝擊一度停止營業,上周又開始營業。今天他們估算一共大概會有150-160人左右,對這個回歸速度,他們還是挺滿意的。

幾家醫院的急診和發燒門診仍然面臨很大的接診壓力。因為北京已經過了第一波感染高峰,和前些天相比,門診接診數量正在逐日緩步下降,但是因為重症高峰有個滯後過程,現在重症數量還在上升。

坦率說筆者非常不願意回憶在醫院急診和重症區看到的場景,因為現場病人實在有點太多了,很多人都在發燒咳嗽,醫護人員雖然穿着防護服護目鏡,也能看出他們的疲態。在這場終將到來的疫情衝擊下,無論患者還是醫護人員,都挺不容易的。特別是醫護人員,有不少是陽後帶病堅持工作,有醫生一邊戴着醫用口罩艱難咳嗽,一邊還在診病,這種精神真令人感動!

疫情期間的北京街頭。(AP)

為分流就診人員,緩解就診壓力,避免病人往三甲醫院過度集中,北京各區根據病情和醫院情況採取分類管理,鼓勵一般輕症患者到鄉鎮醫院或非三甲醫院診病取藥,騰出救治能力強大、醫療資源豐富的三甲醫院集中收治危重症病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嚴重醫療擠兑,降低了死亡率,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同時,像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還通過動員街道社區力量,在120之外還公布了各社區的急救聯繫電話,為病情可能向危重發展的老年人開闢了另一條急救通道,這個做法也很好。

另外,昨天有消息說,北京擬把輝瑞的抗新冠藥物Paxlovid發放到各社區醫院,重症患者可以根據醫生處方到社區醫院領取,今天下午北京市已經通過網絡對各社區疫情如何使用Paxlovid進行了緊急網上培訓。這個做法應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院接診壓力,降低重症與死亡率。

圍繞是否應該進口Paxlovid一事,網上一直有爭議討論,各種擔憂或批評或支持都有,原因不一而足。但一般人都傾向於認為,什麼都沒有生命珍貴,在醫保可以承擔的情況下,現階段只要能避免醫療擠兑、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該用的措施就要大膽用起來,沒有必要讓爭論阻礙與病毒進行生命競賽的速度。

總而言之,從日常出行、商業運轉、工業經濟和醫院救治措施看,在經歷過初期的慌亂後,北京各方面正在逐漸回歸常態。各方面壓力依然很大,尤其是在醫院和經濟領域,這是短期和長期兩大挑戰,但是這個城市的日常氣息正在回歸,正在承壓走出第一波疫情衝擊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