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返鄉潮來臨 農村民眾面臨新一輪疫情挑戰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春節將至,內地每年人口流動規模最大的春運已經來臨。這是防疫政策全面放開後的第一個春運,不少被積壓三年之久的春節返鄉需求有可能集中釋放。鑑於變異後的新冠病毒傳播速度之快出乎想象,內地農村地區將面臨新的考驗。

過去一個多月,內地新冠疫情幾乎呈現海嘯式增長,許多城市和地區的感染人數都已經「快速達峰」。北京在內的不少大城市在經歷感染潮之後均已恢復往日的車水馬龍。1月9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在發布會上公布,截至2023年1月6日,河南省新冠病毒感染率為89.0%,其中城市89.1%、農村88.9%。這意味着河南已經順利渡過疫情高峰。

可以說,自2022年12月防疫政策全面放開後的感染潮估計已經波及內地多數地區,第一輪疫情基本告一段落,第二輪是否會出現不同人見仁見智。但可以確定的是,內地仍有相當數量的民眾尚未感染,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的民眾,已經開啟的春運會否造成新一輪感染潮,是不可輕視的挑戰。

2020年5月21日,河北張家口,航拍張北縣德勝村。近年來,德勝村農戶收入穩定增長,由「貧困戶」變成「小康戶」。(視覺中國)

從基本告一段落的內地第一波疫情來看,許多被衝擊的農村地區都出現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不少老人因感染新冠而離世。經常關注農村問題的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在《農村在「硬扛」疫情》一文中寫道,「筆者了解到一箇中部地區的中等村,最近半個月時間內,因感染新冠而去世的老人已經有六位」,「這個冬天,不少農村有基礎疾病的老人怕是過不去了」。

他說:「農村當前都在『硬扛』疫情。農民感染後,基本上依賴於簡陋的鄉村醫療資源,依靠躺平自愈。人類的悲痛並不相通。一些大城市抗疫提供的特效藥、重症醫護、ICU等醫療資源,農民想都不會去想。哪怕是有老人扛不過去,農民也大概也能夠『認命』——是無奈,但也算平和。」他預計,春節前後是內地農村地區新冠重症的高峰期。

從經驗理性來看,內地農村地區的確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不容小覷。一是因為農村地區醫療資源嚴重匱乏,醫療科技落後,重症治療能力相對較差。

據2022年4月《人民政協報》在《調研鄉村醫療衛生工作後,委員們發現了這些問題》一文中報道:「2011年至2020年,中央財政支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投資2560億元,其中用於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等鄉村基層機構的資金僅佔13.2%。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基層醫療機構在服務能力上的提高。」

農村目前至少還有5億人,若加上春節期間返鄉的農民工,估計數量更多。那麼多的人口,卻只有那麼低的資金投入,勢必造成農村醫療供給與農民的就醫需求嚴重不匹配。

2019年9月13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在山東濱州沾化區魯北海產品批發市場上,人們正忙着卸貨、分揀、過稱、裝箱等工作。由於可以「在家門口坐着賺錢」,一些身體硬朗的80多歲高齡的老太也加入人群中,每天可賺幾十元。(視覺中國)

二是農村民眾的公共衛生意識淡薄,春節期間通常都會有非常頻繁的聚集活動,再加上大量返鄉人員,是有較大可能造成新的感染。三是目前農村人口中「一老一小」的比重較大,這是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民工經濟的結果,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去城市打工,留下年邁的父母照顧年幼的孩子。

根據最近國家衛健委的一個估算,內地陽後出現肺炎人群約為8%,這對於農村龐大人口基數來說,肺炎人群的絕對數量勢必眾多。若再考慮到農村人口中老人小孩所佔比例較高,其中許多不少老人都有基礎疾病,那麼一旦出現大規模重症,將是農村地區醫療體系難以承受之重。

中國終將走出疫情,一些大城市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但從風險來看,重點在農村,尤其是春節前後的農村能否平穩走出疫情將是關鍵節點。

《農民日報》在1月12日的文章《農村疫情調查——31省份51個村的1月7日(三)》中報道,多個省份的鄉村疫情形勢趨於平穩。這是好消息,但凡事預則立,防患於未然,鑑於農村地區的現實情況,內地社會還是應該做好充足準備,加大對農村地區的醫療投入,重點保護好那些脆弱人群,讓農村能平安度過疫情,過上一個愉快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