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五年之後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從2018年3月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至今已有五年之久。五年來,中美關係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中美貿易戰五年也是中美關係惡化的五年,昔日那塊「壓艙石」已被擊得粉碎。兩國不發生戰爭,成為對中美關係最大和最現實的期待。五年來從貿易戰演繹出中美兩國制度和意識形態方方面面不可調和的衝突,兩國結束了「冷戰後時代」,開啟了以各自為中心的大國競爭,乃至全球格局的新局面。

第一,貿易戰五年表明中美經濟制度不可調和。注重商業利益的特朗普發起貿易戰,但他是歪打正著地擊中了中美兩國經濟制度的本質。特朗普的本意是借助關稅施壓,讓中國改變對外貿易政策的產業補貼、強制性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具體問題。但是,中國政府以「以牙還牙」的鬥爭精神,在涉及產業政策的問題上寸步不讓。因為產業政策是中國政府掌控經濟的法寶,也是引以為傲的「集中力量辦大事」舉國體制的實踐。在中國執政黨領導下,以產業政策形式運作的市場經濟,與美國企業主導下的市場經濟是不可調和的。

雙方談判僵持了兩年,2020年中方顧忌到特朗普要繼續加徵關稅,採取緩兵之計,與美國達成第一階段協議,2020年1月中美簽署經濟貿易協定。此時特朗普也無暇顧及貿易戰,只想草草收場,用貿易協定炫耀自己的政績,為2020年競選鋪路。這份協議被公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脫離了中國執行該協議的基礎。事後證明,兩國再也沒有第二階段協議,也沒有去監督檢查協定的執行情況,不了了之。

第二,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是張廢紙。彼得森國際經濟學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查德.鮑恩(Chad P. Bown),可以被認為是唯一從頭至尾追蹤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學者。2022年2月,根據他的說法,在追蹤中國是否履行貿易協定中所做約定後發現,中國沒有履行約定。中國政府做出的承諾是,在其他貿易約定的基礎上,2021年底之前購買價值比2017年水準高出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為此,中國應該在兩年內總共購買5024億美元,而中國僅購買了2888億美元的產品,即承諾的57%。

第三,中美貿易戰發酵出兩國政治關係惡化。貿易戰僅僅是經濟利益的糾葛,但在中國這裡不是經濟問題。中國的思維邏輯一定是把美國對中國說三道四的問題,都視為政治問題,貿易戰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手段。此時,中國把美國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對中國的作用一筆抹殺。

如果美國要遏制中國,當初就不應該同意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應該放手讓蘇聯對中國實施核手術打擊,甚至可以追溯到羅斯福不應該頂著史達林反對的壓力,堅持讓中國成為安理會五常之一。難道美國人愚蠢到讓中國發展起來後,才擺開架勢與中國全面競爭?這種邏輯上不能自洽的說辭,成為中國輿論一面倒的政治正確。「美國遏制中國」成為中國輿論和學界解釋中美關係的大籮筐,任何問題放進這個籮筐後,不需要思考和分析,只需要重複說出這個判斷,《烏合之眾》(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一書所言的群體,是堅信這一說辭的群眾基礎。

在美國方面,貿易戰惡化的兩國關係,迫使美國精英反思中美關係以及中國正在走的道路。這時白邦瑞《百年馬拉松》(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一書的影響,借助貿易戰迅速擴散。書的內容為正在發生的中美關係提供了有份量的解釋,指出中國自從1949年毛澤東時代開始,就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使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為了實現這個計畫,中國一定要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幫助,在經濟、科技和軍事方面強大起來,在2049年時一舉超越美國。

「東升西降」的理論依據

中國外交官在公開場合一直否認中國有取代美國的想法,但白邦瑞在書中引用的,就是中國「國師」級別的林毅夫關於中國趕超美國的說法。2012年林毅夫提出,未來20年,中國仍有潛力實現每年8%左右的經濟增長。2022年5月林毅夫說,在全球版圖的變化中,最大輸家是美國。因為中國能夠保持經濟8%的潛在增長率,並且每年實際可以實現5%至6%的增長。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總有一天會是美國經濟總量的兩倍。美國將不得不跟中國維護好關係。林毅夫的論證,很可能是中國現在「東升西降」的理論依據。

這就是說,中國不斷唱衰美國,美國不斷講中國取代美國的威脅,雙方輿論和精英分子的推波助瀾,使中美兩國走到相互徹底不信任的狀態。中國的小學生在學校裡信誓旦旦說要打倒美國。年輕一代的中國人不知道洛克菲勒在中國建立了協和醫院,成為現代中國醫學的起點;司徒雷登建了燕京大學;美國用庚子賠款建了清華大學;美國在抗日戰爭中的駝峰支援,挽救了當時的中國政府。

2023年4月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民調顯示,八成以上的美國人對中國抱持負面觀感,約四成將中國視為敵人而非競爭對手。美國兩黨在對付中國的問題上,高度一致。眾議院以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兩國走到敵意的程度,是貿易戰發酵出來的結果。

第四,中美經貿關係處於選擇性脫鉤狀態。中美貿易戰開啟了經貿關係的脫鉤之旅。在美國看來,最早是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成為中國希望與美國脫鉤的證明。貿易戰爆發後,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和拜登(Joe Biden)政府一系列對華出口管制措施,導致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重置供應鏈;中國政府大力宣導的自力更生,成為尋求與美國脫鉤的政治正確。中美之間的選擇性脫鉤不可避免。現在的事實是,兩國在各自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下降,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交易夥伴。由此產生的後果是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正被印度、越南和墨西哥等眾多發展中國家取代。

約束大陸對台作為

第五,台灣問題已經國際化。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西方許多國家的議員和政府官員走訪台灣成為常態,中國大陸政府對此已無可奈何,不再對相關國家採取經濟制裁手段。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中國講的台灣言論,立即被歐盟的聲明「糾偏」。歐盟首席發言人馬默(Eric Mamer)4月11日表示,歐盟仍堅決反對使用武力打破台灣海峽現狀的任何企圖。中國在台灣周邊的軍演,總是被多個美國航母艦隊「陪伴」。中國政府曾宣佈4月16日至18日在台灣北方設立禁飛區,後來由三天縮至27分鐘。這一切都表明,美國用實力在約束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作為。

中美都信奉實力對實力,理性思考的結果就是雙方不能訴求戰爭。

貿易戰導致中美政治關係惡化,影響了中國與整個西方關係的走向,還影響了中俄關係。可以想像沒有中美政治關係惡化,中國會講中俄合作「無上限」的話嗎?中俄關係反過來影響了中美關係和中歐關係,乃至東亞地緣政治的顛覆性改變。可以說,這一切都是中美貿易戰惹的禍。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