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以民主之名奪大權 台灣距「少數人暴政」有多遠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2024台灣總統大選將近,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是最主要的三位候選人。9月27日《聯合報》的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支持率為30%,柯文哲的支持率為21%,侯友宜的支持率為20%。同一天TVBS民調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賴清德的支持率為34%,柯文哲的支持率為22%,侯友宜的支持率為21%。

三位總統參選人的支持率都未超過50%,照此趨勢下去,無論誰最終當選,他的得票率都會低於50%。這儘管符合台灣選舉民主的法定規則,卻有違選舉民主最基本的邏輯:一人一票下少數服從多數。一個政治人物如果僅靠少數人支持便能登上總統大位,他會在多大程度上去促進人民整體福祉?

最近,台灣社會所關心的藍白合問題其實折射出台灣選舉民主的可能困境。賴清德只有三成左右的支持率,卻能保持領先優勢,假若按照目前選情延續下去,他大概率會贏得選舉。但如果國民黨與民眾黨能組成在野聯盟,侯友宜與柯文哲合作參選,將有相當機會逆轉選情。9月28日中時新聞網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侯友宜、柯文哲搭配的支持率為40.2%,賴清德和蕭美琴搭配的支持率為32.6%。當然,民意如流水,現在距離投票日還有三個多月,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的支持率估計還會有波動,究竟最終會是誰領先,目前尚難斷言。至於藍白合,受制於利益分配困境、若合作失敗的潛在風險,在目前形勢下能否成為現實同樣不好說。

(Facebook@侯友宜/賴清德/柯文哲)

然而今次台灣總統大選有一個潛在困境:少數人以民主之名奪取大權,將不少思想家們所擔憂的「多數人暴政」變為「少數人暴政」。因為除非發生較大變化,不然照目前趨勢,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都難以獲得超過50%的支持率。

歷史是一面鏡子,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便是一次少數人以民主之名奪取大權。那年,陳水扁的得票率為39%,宋楚瑜得票率為36%,連戰的得票率為23%,結果陳水扁登上大位。後來的歷史證明,陳水扁的貪腐和不負責任的施政給台灣造成較大傷害,加劇台灣社會的撕裂和民粹趨勢。但其實2000年陳水扁只不過獲得39%的支持率,在整個台灣社會只是少數人支持他,但因為台灣選舉規則的漏洞,讓他能僥倖奪得大權。這明顯有失公正,是對一人一票下少數服從多數的扭曲和異化。

在這點上,法國的經驗能為台灣提供啟發。與台灣總統大選採取的相對多數制不同,法國總統大選採取簡單多數制,如果第一輪投票中沒人贏得50%以上的選票,那麼得票率排在前兩名的參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投票。

以2002年法國總統大選為例,當時在第一輪投票中,極右翼政黨民族陣線創始人讓·瑪麗·勒龐竟然以微弱優勢擊敗左派政黨參選人若斯潘,得票率為16.8%,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右派政黨參選人希拉克的得票率只有19.8%。當時選舉結果出來後,轟動一時,引發許多人對於極右翼捲土重來的恐慌。結果在第二輪投票中,左派發起示威,呼籲選民去支持本是政敵的希拉克,最終希拉克以82%的得票率贏得總統大選。這說明如果有兩輪投票或者採取簡單多數制,會讓選民重新考慮,讓民意有一個重新反思、求同存異和理性化的過程,不至於讓本是少數人的政治力量僥倖奪取大權。

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假若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採取簡單多數制,那麼陳水扁便不能成為總統,因為當得票率前兩名的陳水扁、宋楚瑜進入第二輪投票,原本支持連戰的藍營選民縱使與宋楚瑜有再大的矛盾,都會求同存異,把選票投給宋楚瑜。考慮到宋楚瑜的從政經驗、政治能力,他如果成為總統,絕對比陳水扁強多了,台灣很可能有不一樣的命運。可惜,歷史不能重新來過,陳水扁給台灣造成的傷害早已是既成事實。

當年宋楚瑜、連戰的鷸蚌相爭,才給了陳水扁漁翁之利。如今,國民黨和民眾黨能否組成新的聯盟,將是影響2024台灣總統大選的重要變量之一。台灣能否選出一批務實、有智慧、願為人民謀長遠之道的政治人物,直接影響台灣在今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