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鄧小平到習近平 「最大的政治」沒有變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方面,提出「五個必須」,也即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且官方發布的通稿中,再次明確將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

過去幾年,尤其是疫情以來,社會輿論紛紛擾擾,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基本社會共識,比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等,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動搖,以至於在疫情期間,甚至有人發出「沒人關心經濟了」的詰問,這一詰問隱含的潛台詞是,現如今「講政治」正在壓倒「講經濟」,成為最大的政治。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錘定音,最大的政治是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而這,也與鄧小平時代的發展是硬道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一脈相承。

一年一度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在每年的12月中下旬召開。(視覺中國)

提到「現代化」,很多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叩開大門的中國,就不斷在「刺激—反應」模式下艱難尋求着自身的現代化。從洋務運動的器物現代化,到戊戌變法的制度現代化,再到五四運動從文化上尋找病根,中國的近代史,既是一部充滿戰爭與混亂的歷史,也是一部探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歷史。

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的金耀基先生,在《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一書中這樣總結道,「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中國的歷史之路充滿挫折與傷痛。一方面,外力之侵害不絕(如清末西方包括由亞入歐的日本帝國主義之殖民瓜分及民國時期日本之侵華),大大扭曲了中國正常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內自身的種種負能量(如軍閥之割據、內戰等)也使國族陷於長期的劫難。但是,自洋務自強運動以來,維新改革以及清末新政、辛亥共和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北伐、抗日、共產黨建國、1949年後國民黨在台灣推行經建與憲政民主、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撥開『文革』的陰霾,推動『四個現代化』,中國始終有一股正能量,在種種逆境中,百折不回、有方向性地往前發展,這一股歷史的正能量就是中國斷斷續續、延綿不絕的中國現代化運動。正是這個一百五十年的中國現代化運動,造成了中國的巨大的『社會轉型』,而這個社會轉型事實上是中國文明的轉型,由一個前現代的農業文明轉向一個現代的工業文明。」

金耀基。(學校網頁)

這股歷史的正能量最終在鄧小平啟動的改革開放中生根發芽,中國現代化運動也很快有了方向和具體實現路徑。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在談到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時,他根據出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進行深入考察和反覆思考的結論,認為基於當時的國情,到20世紀末實現國際標準的現代化是難以做到的。因此,他對客人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這個現代化「水平還是你們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兩天後,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鄧小平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他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闢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緊接着,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着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他再一次詮釋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從「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現實國情出發。隨着實踐的發展,鄧小平逐步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階段目標明確為小康社會。

2021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這一宣告,預示着中國已經完成了鄧小平當年所希冀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

2021年7月1日,中共百年黨慶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新華社)

如果說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側重於國內發展,那麼待到習近平在二十大上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則明顯在國內發展的基礎上,兼具了國際視野和願景。按照習近平的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此外,二十大報告還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2023年2月7日,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根據新華社通稿,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此外,習近平還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鑑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藴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範,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

今天推出第三份歷史決議,不存在毛鄧時代的道路問題,但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不斷夯實「前後兩個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的認知,以及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關頭不斷總結中國經驗、中國智慧,進而為激烈變局中的世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模式。(Getty Images)

也是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多次以西方的現代化作為「負面案例」進行批駁。比如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部分,習近平說,「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曾接近發達國家的門檻,卻掉進了『中等收入陷阱』,長期陷於停滯狀態,甚至嚴重倒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解決好兩極分化、階層固化等問題。」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部分,習近平說,「西方早期的現代化,一邊是財富的積累,一邊是信仰缺失、物慾橫流。今天,西方國家日漸陷入困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遏制資本貪婪的本性,無法解決物質主義膨脹、精神貧乏等痼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部分,習近平說,「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大都經歷了對自然資源肆意掠奪和生態環境惡性破壞的階段,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往往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嚴重問題。我國人均能源資源稟賦嚴重不足,加快發展面臨更多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這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部分,習近平說,「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充滿戰爭、販奴、殖民、掠奪等血腥罪惡,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深重苦難。中華民族經歷了西方列強侵略、凌辱的悲慘歷史,深知和平的寶貴,決不可能重複西方國家的老路。」

及至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式現代化被正式確定為中國最大的政治。從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到習近平的「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其中既有很強的承接性,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在鄧小平時代,主要的目標是帶領積貧積弱的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帶領中國人民奔小康,而到了2022年,中國已經宣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式現代化的下一個發展目標也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小康社會需要依託於具體實踐和經濟發展成果,同樣地,中國能否最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需要實踐和人民的切實獲得感來檢驗。

不過可以確信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嘗試提供給世界的另一種可能,如果最終真的能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那不僅對於中國意義非凡,對世界而言也是一大突破和貢獻。而且中國式現代化,雖然發源於對西方式現代化的反思與追問,但最終目的並不是「東風壓倒西風」,而是與中國實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嘗試解決人類共同的發展難題,更好回答及應對「人類向何處去」的重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