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國企民企之分 支付寶「去馬雲化」不等於迎向國有企業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多家內地媒體在2023年12月30日報道,央行官網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公示顯示,央行同意支付寶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消息引發關注,因為這意味著這家成立於2004年的企業正式「去馬雲化」,同時掃除了螞蟻集團上市的主要障礙。

事實上,支付寶公司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這一調整源於其母公司螞蟻集團在2023年年初進行的股權調整。2023年年初,螞蟻集團宣布調整投票權結構,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從擁有53%的投票權降為6.2%的投票權,此後螞蟻不再存在股東單一或共同控制集團的情形。

一年後,央行批復作為螞蟻集團100%控股的支付寶(中國)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意味著一年前螞蟻的股權整改得到了央行認可。

內地媒體報道,同樣作為螞蟻集團的關聯公司,國泰產險和上市公司恒生電子也在2023年12月29日分別發布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的公告。

螞蟻金服:旗下有支付寶、餘額寶、螞蟻花唄、芝麻信用等,提供基金投資、借貸等服務。公司透過阿里在電商、電子支付的龐大網絡,掌握大量客戶數據,並藉此為用戶建立信貸評分,提供不同產品,例如用戶信用評分愈高,借貸消費就愈容易。(視覺中國)

無實際控制人?

根據內地《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無實際控制人意味著: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分散,不存在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不存在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超過30%的情況;單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無法支配公司重大財務和經營決策等情況。

支付寶還未上市,無實際控制人指的是沒有一個股東有超過30%的股份。

無實際控制人結構其實很常見。內媒《界面新聞》統計,內媒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僅八家有實際控制人,而其餘34家是無實際控制人狀態。製造業企業如格力等,也是無實際控制人結構。

《證券時報》引述業內人士分析,投票權相對分散是一種更現代的企業治理模式,權力分散可以做到很好的制衡,防止一股獨大。

權力分散和制衡,也是螞蟻從2020年上市中斷後開始整改的關鍵字。

2020年,北京官方叫停螞蟻集團380億美元的IPO,同年11月,金融監督部門督促螞蟻進行整改,開展了一輪在網絡領域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整頓。

東京秋葉原一間商店門口放有「歡迎使用支付寶」廣告牌,向中國遊客招手。(VCG)

此後,螞蟻進行了「自我革命」,主要方向是業務瘦身、開放資源、加強監管、管控風險。具體動作包括關停不符合監管的互助平台「相互寶」,成立螞蟻消金以承接花唄、借唄等網貸業務,與集團阿里巴巴在人員和資料上進行分割,引入國資等。

最大的動作是在2023年1月,創始人馬雲卸下控制權。

同年7月,央行宣布對螞蟻集團的突出問題完成整改,並宣布罰款71億元(人民幣,下同),投資者認為這是整改告一段落的象徵,並開始期待螞蟻集團能夠恢復上市。此次,央行批復支付寶的無實際控制人地位,則被認為是在上市前的又一關鍵步驟。

上市前必要一步

《財新網》報道指出,儘管此前螞蟻在去年1月已自行宣布了股權調整,但支付寶是須接受央行監管的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因此在螞蟻主要股東投票權結構完成調整之後,需要向央行申請批復、再做公告。

這項批復的信號也在於,螞蟻的調整事項已經順利推行,納入了金融系統日常的監管。

此前,螞蟻集團上市的主要障礙,就在於金融安全風險和監管。分析人士認為,這一障礙目前已基本被掃除,螞蟻上市會重新提上日程。並且,在當前的無實際控制人架構下,公司在重大問題上的決策,會更依賴於公司管理層和上層監管部門。

不過,螞蟻在短期內仍無法滿足一個上市要求,就是三年內實控人沒有發生變更。如果螞蟻要在A股上市,或需再等三年。若選擇在科創板和港股上市,則分別需要等待兩年和一年。

支付寶勢有取代傳統銀行的可能,亦是阿里巴巴重要「武器」。(資料圖片)

電子支付基建的「國有化」

央行批復的消息一出,就有市場分析稱,無實際控制人代表「國家接管」,還有網民搬出了馬雲曾說過的那句:「只要國家有需要,支付寶隨時會上交國家」,稱「馬爸爸一語成讖」。

事實上,在螞蟻整改的過程中,就有引入國資。螞蟻宣布馬雲卸下控制權的一周前,螞蟻集團旗下承接花唄、借唄的螞蟻消金,通過105元億人民幣增資計劃,杭州國企金投數字科技集團憑藉10%的出資比例成為第二大股東。2023年10月,螞蟻消金再次增資,所披露的股東名單中,包括重慶渝富華貿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股4.041%。

不過,有國資參與並不意味著變成國有企業。讓支付寶離監管更近的,是其國民級支付工具的本質。

公開資料顯示,支付寶面向商家機構開放支付技術,並提供收單服務,形成了長期且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已服務8000萬商家和10億消費者。

這樣的覆蓋面決定了支付寶就像網絡世界的水和電,不會由一個股東或一家單一民營企業來控制,更不能像一般的企業一樣,為了股東利益而掙錢,會更強調公共服務屬性。

當前,中國的協力廠商支付交易規模仍在逐年上漲。艾媒諮詢的資料顯示,2023年將達到561.9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4.5%。支付寶作為中國最大的協力廠商支付平台,其治理結構的變化,也會給行業帶來啟示和示範效應。

多位財經博主發表評論稱,另一支付平台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同作為中國主要的支付工具,終局也一定是被納入監管,就像現金和銀行卡時代,對所有銀行的監管一樣。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央視截圖)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後,當局也出台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把針對非銀支付機構的監管實踐,上升為行政法規,加強對支付機構的全面監管。

當前,電子支付作為網絡「基建」的一部分,關係到10億用戶的錢包,監管是應有之義。螞蟻無論未來是否上市,都註定與金融監管建立更緊密聯繫,這也是其他支付平台將經歷的變化。在中國強監管的環境下,這一類「互聯網基礎建設」公司,已經難以按傳統的國企、民企來作出清楚的劃分了。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