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農民工困境的討論從網上「消失」 沒必要也不應該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工成為內地最脆弱的人群之一,媒體輿論也關注到他們的困境,不過最近一些關注農民工困境的討論卻接連從網上「消失」,網易「如此打工30年」、第一財經發的「凌晨路邊等活的農民工」等都沒了蹤影。

這些內容「消失」的原因不言自明,管理者這樣做肯定有充分的理由,不過從解決問題的需要看,這恐怕不是合適的處理方式。

2005年5月6日,中國湖南省長沙市,一名農民工騎著三輪車經過廣告牌。(Getty Images)

農民工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群體,他們為中國經濟崛起、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國城市化、工業化蜕變的功臣,中國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和經濟成就,好幾億農民工功不可沒。但是,因為結構性的宏觀收入分配原因,和他們的辛苦付出相比,過去幾十年內,他們的所得太低、太不成比例了。

如今第一代農民工正在老去,大城市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他們只能回到農村或是在家鄉的縣城打零工。在城市人想着退休後如何休閒旅遊和與後輩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候,大部分老齡農民工卻在為年齡太大找不到活幹發愁。很多農民工勞作了一輩子,進入老年,還得掙錢照顧自己或老伴,得幫未能實現階層提升的孩子們買房、娶妻、照看孫輩。

瘠薄的家庭根基也讓他們成為對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最脆弱敏感的人群。產業鏈外遷致使大批勞動密集型的工廠關門,地產與建築業因行業周期疊加產業政策調整陷入空前低迷, 服務業受大流行與消費疲軟所困沒人敢投資擴張,這些都是承載農民工就業的主要領域,這些宏觀性或產業性變化導致的大量失業,大多數都落到了農民工身上。

雖然人口素質近年提升,但報告指出,老齡化有加大趨勢。(視覺中國)

而且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享受不到產業升級帶來的新就業機會。大部分農民的基本養老金每月也才一百多塊,這點錢甚至連生病吃藥都不夠。所以,經濟下行壓力下,不光城市中產和工薪階層面臨生活壓力,農民工現在的情況更不容樂觀。

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讓關注這些現實的內容從網上消失,並不能解決問題,社會面也不會因為這些描述現實主義的內容消失而變得祥和。

相反,讓這些內容存在,讓社會面關注到這個群體面臨的現實困境,大家直面問題、一起呼籲、一起努力,卻能讓這個最弱勢、最無發言權的群體獲得儘可能多的關注,有利於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大家面臨的生活生存壓力小了,心理上沒有那麼焦慮了,社會才會變得真正祥和,才不會有那麼多的抱怨和撕裂。

幾位在山東青島進行粉刷工作的農民工。(視覺中國)

要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怎麼唱響呢?是讓那些色調灰暗的現實主義內容從眼前消失嗎?肯定不是。唱響經濟光明論首先要實事求是。幾十年前,就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中國經濟趟出了一條光明大道,讓中國得以爆炸式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

以實事求是為前提,想辦法把經濟民生搞上去,把就業搞上去,把人們的收入搞上去,把影響這些向好發展的阻礙因素消除掉,人們的信心自然會恢復,中國經濟前景自然會格外光明。

中國這麼大個國家,各種情況那麼複雜,不可能都是所謂正能量的東西,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直面挑戰,解決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而不是讓他們從眼前消失。

不久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農民工既是要團結的對象,也是現代化宏偉藍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應該讓有關如何改變他們命運的討論從輿論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