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壇】公款採購銳減多產地競爭 陽澄湖大閘蟹風光不再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俗語有云「秋風起,蟹腳癢」,一年一度吃大閘蟹的季節又將至。
不過,被譽為大閘蟹首選的陽澄湖大閘蟹近年卻面臨不少考驗,一方面要抗衡國內其他產地大閘蟹的競爭,另一方面又要適應着公款買蟹、蟹卡、蟹券的風潮不再。
有內媒評論指,上述困境令陽澄湖大閘蟹「從神壇跌落」。

被譽為大閘蟹首選的陽澄湖大閘蟹近年卻面臨不少考驗。(視覺中國)

據《北京青年報》今日(10日)報道,雖然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預計將上漲到近3年來的高點,但其背後的產業鏈卻顯示陽澄湖大閘蟹的風光已不再。當中因為陽澄湖大閘蟹在大眾消費的市場上,均面臨產自國內其他湖區、價錢更划算的大閘蟹競爭,令原本一家獨大的陽澄湖大閘蟹慘遭「圍攻」。此外,以往由大財團採購,以公款消費為主體的蟹卡、蟹券消費額近年又明顯減少,導致陽澄湖大閘蟹的產業大受打撃。

去年食物安全中心驗出江蘇太湖大閘蟹樣本的二噁英含量超標,內地至今亦未發出批文,讓大閘蟹出口香港。(視覺中國)

與國內其他大閘蟹產地競爭激烈

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河蟹分會的數據顯示,在國內每年產出的河蟹中,每400多隻蟹中僅有1隻產自陽澄湖,這意味着中國的河蟹產業其實遠不止陽澄湖。不過,其他湖區的大閘蟹一直以來都生活在「陽澄湖大閘蟹」這個金漆招牌的陰影下,有時甚至因其大閘蟹不是產自陽澄湖而被消費者誤認為假貨。但是這個情況正逐漸改變,愈來愈多最初只能屈居為「區域性品牌」的大閘蟹都正走向全國市場。

例如跟陽澄湖大閘蟹同樣產自江蘇的泰州興化大閘蟹,其本身在江蘇省都很有影響力,近年來也開始走向其他地區的市場。素有「中國河蟹養殖第一縣」的興化,其生態河蟹常年養殖面積達到80萬畝,年產量6萬噸,產值35億元人民幣。無論產量、產值都在整個江蘇省位居首位,其建成的全國唯一上線的河蟹價格指數和全國最大的河蟹交易市場,甚至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河蟹價格的風向標,被評為「中國河蟹第一市場」,年交易額近百億元人民幣。

同樣位於江蘇的泗洪大閘蟹則注重大閘蟹的品質,主打「生態養蟹」,其很多生態養殖技術在全國都屬第一家,當中的洪澤湖大閘蟹更被稱為「中國最乾淨的螃蟹」,是國家級出口大閘蟹質量安全示範區。這裡不少訂單均出口往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香港、台灣等地方,已經是連續11年江蘇省的縣級出口第一,其銷量目前亦只是僅次於陽澄湖大閘蟹,位居第二。此外,遼寧盤錦、山東黃河口、浙江駱馬湖、江蘇太湖等地都有大量的大閘蟹養殖行業,各地近年亦開始加強品牌推廣和產品的輸出,當中包括透過利用電商平台的推廣等,這些「蟹兄弟」正在對陽澄湖大閘蟹形成合圍之勢共同搶佔市場。

業界人士指出,內地大閘蟹供港細節仍在商討階段,料最快本月底有貨到港。(視覺中國)

公款採購風氣不再

除了面臨國內其他地方大閘蟹的競爭外,公款買蟹、蟹卡、蟹券的風潮不再也許亦是陽澄湖大閘蟹「從神壇跌落」的原因。陽澄湖大閘蟹高昂的價格一直都是其利潤豐厚的成因,以往蟹卡、蟹券盛行時,均有財團以公款採購,高昂的價格對他們而言不成問題。惟隨着公款吃喝、送禮等的風氣不再,令陽澄湖大閘蟹近年的消費主體轉向了大眾市場,其堆砌過高的品牌價值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而言似乎不太划算。陽澄湖大閘蟹即使對蘇州當地人而言亦不算有太大吸引力,他們經常食用的反而還是太湖蟹,他們認為「(兩者)吃不出太大區別,但價格差距蠻大的」。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