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回顧】中國變革之年 哪些人哪些事留在記憶裏?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2017年對中國來說,是改革如箭在弦的一年,執政黨中共於10月完成領導層換屆,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確立權威地位,年底中共中央已就來年經濟政策定調,透露重大轉向。其實單就過去一年,隨著傳聞接班人孫政才落馬,前首富王健林急賣資產,標誌中國政經生態已悄悄變化,國家治理體系正密鑼緊鼓尋覓新路向。

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並簽署多項貿易協定。(新華社)

中國進入習近平時代

毋庸置疑,中共十九大為2017年中國頭等大事,習近平完成第一個任期,成功連任之餘,大會更將「習思想」納入黨章,確立其最高領導人身份。其政治能量更體現於政治局組成,一反過往慣例,有的未屆退休年齡即告「出局」,如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有的連跳幾級直接「入局」,如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此等人事安排皆反映習近平在黨內大權在握,具備足夠實力指揮黨政系統。

孫政才在去年7月底落馬受查。(資料圖片)

按中共官方說法,集權是為了有所為,而有所為實例之一即為「反腐」。反腐至今已5年,再喊這口號卻不只是老調重彈,孫政才倒台象徵中共正調整打貪方向。官方直言孫政才最大罪名為「違反政治紀律」,「團團夥夥」結黨營私,引伸至權色和權錢交易,進而以此為例,指出「政治巡視」未來將為重中之重,由此杜絕經濟腐敗溫床。制度設計亦有相應配合,巡視組進駐各級機關,有關條例亦已在年內修訂,確定巡視組權責範圍及工作方式,貫徹「制度化」方針。

經濟必須防範「灰犀牛」風險

十九大報告列明,中國已解決溫飽問題,民眾轉而要求「美好生活」,包括司法公正、公平分配社會資源、潔淨生活環境等等。如無意外,中國經濟增長今年將超出官方預期6.5%目標,不過中共顯然未有鬆懈,自年中起不斷發出「灰犀牛」警號,坦言必須應對各種慢性危機,特別是房地產及金融風險。十九大過後,新一屆政治局即定調來年經濟政策「穩中求進」,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使宏觀槓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這種居安思危不只體現於消極一面。

今年4月官方宣布成立河北「雄安新區」,既疏導首都北京人口,也吸收其醫療、教育及創新資源,志在發展高科技產業群,與上海浦東及廣東深圳鼎足而立,帶動全國經貿未來數十年發展。另一邊廂,中共亦探索「新型政商關係」,今年7月傳聞當局不滿萬達集團舉巨債以投資海外,迫使其變賣數以百億元計資產,其後王健林帶頭宣傳官方「精準扶貧」計劃,獲內地各大富豪響應,馬雲、馬化騰、許家印等等斥鉅資發展貧困地區,由地方人才培訓至產業重整不一而足,印證中共能夠發揮強大動員能力,來年繼續推行施政方針。

中印洞朗危機「化險為夷」

過去幾年糾纏於南海風波,2017年中國外交也不太平靜,最為矚目當為年中洞朗危機,解放軍與印度軍隊在邊境對峙逾兩個月,可是北京最後「化險為夷」,在9月廈門金磚五國峰會前夕交涉成功,雙方撤軍而印度總理莫迪如期赴華。北京今年亦在「一帶一路」上施展危機管理能力,例如著手解決緬甸民族衝突,在緬北安撫民族地方武裝組織,又與緬方商討如何妥善羅興亞難民,一為穩定近鄰局勢,二為確保中緬能源及交通基建項目如常推進。

中國及印度軍隊2017年中曾在洞朗一帶的邊境地區對峙,對峙最終維持逾70天才落幕。(視覺中國)

除了金磚峰會,中國今年亦在特朗普訪華之行展示主場外交實力。特朗普作為「非典型」美國總統,由去年競選時已揚言要教訓中國,在對華貿易逆差及朝鮮核問題「維護」美國利益。為應付華府挑戰,從中方招待特朗普方式所見,顯然是「以柔制剛」,給予這位電視真人騷明星「國事訪問+」規格,簽訂對美2500億美元天價訂單,年內更對朝鮮步步進逼,與美國聯手加強制裁,觸及平壤石油進口及礦物出口之類經濟命脈。因此縱使白宮易主,中國仍能維持多年來對美「鬥而不破」格局。

「驅逐低端人口」惹反思富強何價?

2017年美國《時代》雜誌曾封面標題「中國贏了!」,是否言過其實見仁見智,如果實事求是,2017年中國面對內外挑戰,確實是站得住走得穩,中共統治中樞穩定高效,政經改革伏線已逐一埋下,人和地利可說已緊握在手,只待一舉策動。惟獨外交天時難以預料,特朗普訪華後不改炮轟本色,依舊威脅要對付中國,華府善變不定加上朝鮮核威脅未減,會否阻撓中國對內改革進程尚屬未知之數。對此就過去一年所見,至少北京證明自身有能力駕馭突發而複雜局勢。

輿論批評北京當局借大興區大火驅趕市內「低端人口」。(資料圖片)

中國政經發展穩步向前,進步趨勢未見停頓,不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病逝海葬後,其妻劉霞在未遭起訴或定罪下,繼續為當局監視軟禁,各種紀念劉曉波活動遭打壓,參與者被捕,不禁令人深思值此國勢正隆,執政者是否應該廣開言路,對異見採長補短,以促進治理體系合理演變呢?這不只關乎上層政治建築,影響所及還左右平民日常生活安穩。

年底北京大興區發生火災,死傷枕重,觸發市政府以清拆違規建築為由,大規模趕走外地人口,社會輿論以至官媒一致明批暗諷當局缺乏妥善安排。「低端人口」無疑成為年底最觸動人心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