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高校紛改名力求顯高端:去「職業」字眼 擴大校名涉及地域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最近教育部發佈公示,多所內地高校申請改名,新一輪高校改名的浪潮呼之欲出,內地高校頻頻改名的現象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除了摘去「職業」或「職業技術」的字眼外,內地高校還喜歡把校名的涉及地域擴大,以及用更時尚和包涵更廣的詞來表示學科類型。

常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內地高校卻流行更改校名,名字愈改愈響亮唬人。這可苦了不少要填報志願的高考考生和家長,他們都慨嘆,現在光聽校名已經沒有用,要多花功夫打聽這些高校的來頭。有調查顯示,全中國逾2,000間公營高校中,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

「職業」、「職業技術」字眼不受歡迎 至少有65所高校已經除掉

本年1月20日,教育部發佈了公示,有16所高校申請除掉原來校名中「職業」或「職業技術」的字眼。根據內地媒體《中國青年報》統計,迄今至少有65所高校成功摘除了「職業」或「職業技術」的帽子,而前述16所高校申請的新校名也非常可能通過。

至少已有65所高校的校名去掉了「職業」或「職業技術」字眼(視覺中國)。

校名地域增大、用詞更時尚包涵更廣

該報又報道,進入21世紀後,除了「職業」或「職業技術」的帽子不受歡迎外,內地高校改名還有幾大趨勢。首先是校名涉及的地域越改越大,例如「瀘州醫學專科學校」在1978年改名為「瀘州醫學院」,在2015年又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同年年底再度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這所高校三次更名,堪為典型案例。

瀘州醫學院幾次改名,曾引起爭議(視覺中國)。

其次是校名涉及學科類型的用詞越改越時尚,以及包涵更廣。例如:

「財政稅務」→「金融」
「機電」→「工學院」
「鐵道」、「鐵路」→「交通」
「地質」→「工程」
「鋼鐵」→「科技」

校名是名片 對招生有影響力 

內地一向存在「以名識校」的風氣,校名在招生時往往有影響力。例如武漢紡織工學院於1999年在湖北招收學生352人,僅有148人填報該校為第一志願,而當中只有37人達到錄取的成績要求;但是該校改名為武漢科技學院之後,報讀該校的學生人數年年攀升,錄取的成績也不斷提高。

愈來愈多高校抹去校名中「職業」或「職業技術」的字眼,這反映出在社會上,有些人對有「職業」或「職業技術」的字眼的學校存在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