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涉嫌價格欺詐 官媒籲要避免「技術的貪欲」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近期內地互聯網廠商「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日益引起消費者關注和輿論批評。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互聯網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互聯網廠商顯示給老用戶的價格要高於新用戶。
內地官媒《人民日報》今日刊登社評表示,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術的貪欲」,除了既要求擁有技術者不丟失克制的美德,更應構建與大數據發展相適應的消費權利觀念。

國內不少互聯網平台均開始應用大數據的技術,演算出各個消費者的消費「底牌」。(視覺中國)

《人民日報》今日刊登一篇題為《數據權力如何尊重用戶權利》的社評指,目前不少互聯網平台均通過大數據技術,以消費者以往的消費紀錄甚至瀏覽記錄等資料演算出各人的消費喜好,這亦導致不少互聯網平台因而可得知不同消費者的「底牌」,繼而在同一件商品上分別向不同的人給予相應不同的售價。文中又舉例指,例如同在辦公室的甲與乙同時打開某打車APP,呼叫起點、終點均相同的平價車,但最後發現平時習慣呼專車(高端車)的甲,其顯示價格就比平時只叫平價車的乙略高。

文章批評這個現象「明明是明碼標價,卻能暗度陳倉」,絕對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互聯網平台這樣的手法顯得很隱蔽很「高明」,能通過賺取更多消費者的剩餘來獲得超額收益,但對於普通用戶而言,這真的成了「最懂你的人傷你最深」。

支付寶個性化年度賬單年初曾引發大數據信任危機。(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文中表示,從年初支付寶個性化年度賬單引發的大數據信任危機,再到「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時代普通消費者的弱勢處境表露無遺。儘管互聯網從誕生之際,就被冠以「透明」美譽,但今天看來這份透明是非對稱的。一方面平台化意味着新的中心化,平台手握海量數據,對個人生活軌跡以及消費偏好精準畫像,讓個人無處藏匿。另一方面,就像「大數據殺熟」案例所展現的,平台可以有所隱瞞,只以「有限真實」示人,這樣的權力結構,就像兩個站在望遠鏡兩頭對視的人,其中一方看到了對方無限放大清晰的影像,另一方則只能看到一個極度縮小的黑點。

不過,文章又強調大數據並非帶着原罪,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術的貪欲」,除了既要求擁有技術者不丟失克制的美德,更應構建與大數據發展相適應的消費權利觀念。畢竟,大數據的深度利用與廣泛共享是無法扭轉的趨勢。但換個角度說,當大數據無孔不入,也要謹防數據規則遠遠落後於數字生活,尤其要避免一些「數據王國」濫用數據權力,只有保證普通用戶數據權利與平台數據權力間的大致平衡,才能為大數據的長足發展,贏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間。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