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配額惹的禍 內地新措施推動「教育公平」掀爭議

撰文:慈美琳 鄭子健
出版:更新:

苦讀十二載,高考僅兩日,幾張考卷便匆匆決定了人生,這是內地不少學生的心聲。2016高考在即,國家招生調整通知下達,多地出現前所未有的集體事件──有考生家長上街抗議,高呼「教育不公」;有江蘇律師以個人名義起訴教育部,甚至有家長在京自焚。可是有聲音卻稱,這只是「既得利益者」對被分食蛋糕的不滿,真正的弱勢還未發聲。誰是高考制度中的弱勢?教育有可能公平嗎?

教育當局調整升學名額分配的決定,引起湖北、江蘇兩個「失名額省份」家長強烈不滿,大批家長集會抗議。(東方IC)

要了解這場爭拗,還得先從大學配額制度說起。不少國家為了保障弱勢群體入讀大學的機會,都會採取一些平權措施,例如美國一些州份和大學就引入配額制度,預留一定百分比的學位給黑人學生入讀。在中國,由於各省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差異甚大,出於平衡地區發展的考慮,配額制也應運而生。

名校集中在京滬

內地的高考實行分省(市/區)按計劃人數錄取,即各省有固定數量學生可入讀大學,但名額並非按各省人數比例分配,亦非簡單根據各地分數高低。事實上,各地高考考卷不同,沒有橫向比較的基礎。對學生來說,這場競爭主要是與區域內同齡人的角逐,並非全國性的大比併。

內地大學分中央、地方兩種,中央學校資源通常更優越,被認為是質素保障。中央學校以教育部直屬的75所為主(包括清華、北大、復旦等全國重點大學),基於歷史因素,這75間校院明顯傾向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一年有7萬餘考生)擁有24間,上海(一年5萬餘考生)則有8間,至於近百萬考生的河南卻一所都沒有。如果有一個完善的收生配額制,理論上大學在哪裏並沒有太大的所謂,但目前的問題在於,招生向本地傾斜的狀況十分嚴重。

地方財政換招生

也許有人會問,大多數的重點學校都是國家扶持,按理不屬於地方,為何要偏向本地學生?其實2008年,國家已要求各地的中央部屬院校的本地生比例,要逐漸降至30%內,但由於地方財政對高校支持力度愈來愈大,許多地方會根據政府投入來決定本地生名額,且在一個地區辦學,難免會用到當地各項資源,和當地政府、社會等聯繫密切,其結果常常就是需通過保障當地生入學作為回報。

也因為這種種原因,中央並不能完全左右局面。是次的招生「再平衡」,實際已是動了地方的奶酪。中央院校是極佳的教育資源,那麼稀缺這類學校的「弱勢」省區怎麼辦呢?除了期盼中央新建學校,也要通過其他方式補償,力求將區域內的院校,升格為地方重點大學,招收本地生。

中國政府4月底發通知,要求升學壓力較小的上海、江蘇等12省市調出部分高校升學名額,讓予河南、山西、西藏等10個省區,引發爭議。(Getty Images)

公平招生靠放權

以江蘇為例,中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分析,雖然高等教育資源豐富,江蘇的一本率(重點大學收生率)只有不足10%,遠低於京滬的20%以上,這便不難理解考生和家長們的不滿;湖北的情況也很相似,一本率剛過一成。他坦言,各地利益相關者對高考錄取的差異很敏感,這是在調整高考錄取指標、推進高考公平過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

反觀北京不僅佔有全國最多優質教育資源,本地考生人數只有其他省市的幾分之一,因此即使只劃出本地大學10%名額給本地生,相較下已極大滿足需求,這也是家長千方百計帶子女移民北京的原因所在。

高考何以公平?這恐怕是決策者頭痛多年的難題,民間對此也有不少思考和討論。有人批評目前的分配安排,是以「扶弱」之名行「濟强」之實。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要實現招生公平,應該加強學校自主,在高校和考生間形成平衡機制。「說到底,政府要真正簡政放權」,即將調節的能力交給市場。內地法律人任星輝則建議在改善考試內容基礎上,廢除地域配額,恢復全國高考統一考試,大學在相應範圍內以考生成績為基礎自主招生。

也有一些人主張繼續沿用配額制,但必須作出改進,實現保障弱勢的初衷。他們認為,由於教育資源不均衡,如果全國統一標準,一些考生在起跑線上就輸了,例如來自西北地區的學生能進北大的可能性就很小。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前紅和徐亦鵬就認為,一種以大區而非省市為劃分基礎的配額方式,或可成為適應現實需求的改革方向。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