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中國唯金牌論淡化 下屆奧運移師東京帶來危機感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里約奧運結束,中國取得的金牌數目遠比不上前兩屆,一些備受期待的運動員也沒發揮出大眾所預期的表現,但從民間以至官方的反應看來,中國似乎正走出「金牌至上」思維。我們仍可看到一些運動員因表現不佳而含淚向國家道歉,也有選手獲得金牌後激動地歸功於祖國,但這屆奧運最觸動中國民眾心靈,甚至令全球輿論為之驚嘆的,卻是表現出但求突破自己、輕鬆看待得失的「洪荒少女」傅園慧。
毫無疑問,中國社會不再固守曾長期奉為圭臬的「唯金牌論」,但改變心態絕非一朝一夕可實現。下一屆奧運將在中國近鄰日本上演,日本政府把它視作展示國力的國家大事。當奧運會繼續成為「宣揚國威」的競爭遊戲,中國有可能置身事外嗎?

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連克強敵,奪得金牌,獲官方讚揚「完美詮釋了以『為國爭光』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路透社)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總結中國隊在里約奧運的表現時,形容「總體上基本完成了參賽任務」。他特別點名稱讚連克強敵奪得金牌的中國女排,形容女排隊員「充分繼承和發揚團結奮鬥、頑強拼搏、永攀高峰的中國女排精神,完美地詮釋了以『為國爭光』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也受到了來自世界的一致讚譽。」

與此同時,劉鵬也表揚了傅園慧,形容她「那種發自內心的激動和欣喜,正是對享受體育、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奧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詮釋,是體育運動中最感染和打動人心的一種力量。『洪荒之力』這充滿個性的幽默表達,更代表和展示了當代中國運動員自信開朗、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風貌。」

細心閱讀這兩段話,既咀嚼出「唯金牌論」的味道,也看到了對運動意義的新闡釋,反映了官方當下對奧運得失的複雜心態。

中國泳手傅園慧(左)開朗面對比賽得失,成為里約奧運的話題人物。(路透社)

唯金牌論:不能奪金就是失敗

「唯金牌論」的思維,在中國參加的首兩屆奧運會上特別明顯。1984年洛杉磯奧運是中共建政以來首次參加奧運。當時,曾經三破世界紀錄並被寄予厚望的跳高選手朱建華,最終僅以2.31米的成績奪得銅牌,儘管已經是中國在田徑項目的首面獎牌,卻因為沒能奪金而被不少人看成是「失敗」。據資料顯示,他在比賽結束後遭冷遇,被人無理謾罵,更有人聲稱要他「把備戰這一屆奧運會期間吃的營養品都吐出來退還國家」。社會似乎完全遺忘了朱建華曾經破世界紀錄,也沒想到他至少已取得一面銅牌。

「體操王子」李寧在1984年以3金2銀1銅成為該屆奧運奪得最多獎牌的體操運動員,但4年後他在漢城奧運表現欠佳,連番失誤下沒有取得任何獎牌,因而在國內不斷被貶低,各種評論和攻擊接踵而至,有人指他「丟盡中國人的臉」,有人更稱他為「體操亡子」,他過往的榮譽被當時的失敗掩蓋。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早前撰文批評「金牌至上」現象,她表示:「金牌至上,亦即依靠舉國體制的支撐,一切向金牌看齊,不惜為了金牌犧牲部分群體或個體的利益。它沿用的是計劃體制下的動員與分配模式,受行政意志主宰,常常忽視體育規律。一枚小小的金牌承載了過於沉重的負荷。」

中國男子體操代表隊在里約奧運男子團體賽中奪得銅牌。(路透社)
孫楊在400米自由式中僅得銀牌,表現非常失望。(路透社)

從劉翔到孫楊 唯金思維逐步淡化

踏入21世紀,奧運比賽中「成王敗寇」的思維依然存在。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110米跨欄奪得金牌,但此後兩屆奧運因傷退賽,引起非議。如今開始有人反思當時對劉翔的指摘不合理,中新社更以「我們欠劉翔一個道歉」為題撰文為他「平反」。

在今屆奧運女子10米氣步槍比賽,中國的「奪金雙保險」杜麗和易思玲不敵美國選手,沒能取得具象徵意義的里約奧運「首金」,但中國網民的主流反應是鼓勵而非批評,顯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正在變化。

游泳選手孫楊在1500米自由式因感冒而退賽,公眾同樣沒有指摘他「表現不佳」。對比過往,本屆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似乎「幸運」得多,被寄予厚望的運動員表現不如理想,儘管仍然有聲音批評,總體上還是以「體諒」為主。

退役體操運動員劉璇就認為,公眾的態度確是有了一些變化,「從以前純粹看作是為國爭光的比賽、競技和任務,慢慢開始轉變到能以一個更加輕鬆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和享受奧運。」

全運不列排名榜 里約奧運獎金「縮水」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中國為每塊里約奧運金牌提供的獎勵是20萬元人民幣,是排名倒數第四少的國家,遠比新加坡的約536萬元與印尼的250萬元低。相比倫敦奧運的50萬元獎金,里約奧運金牌「貶值」了不少。報道稱,獎金「縮水」,「實際上是對過去金牌至上觀念的校正,體現了更強大的自信心與奧運精神的回歸」。

官方政策上的改變也值得關注。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宣布全運會將不再公布金牌、獎牌和總分排名榜,以期改變金牌至上、弄虛作假和體育腐敗的問題。體育總局還一併取消亞運會、奧運會貢獻獎評選。

當然,從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對女排的肯定可以看到,「為國爭光」仍是官方對奧運選手的重大要求,而金牌無可避免將繼續成為衡量成敗的指標。英國在里約奧運異軍突起,「超中趕美」,一度引來中國官方新華社在微博發文稱:「開什麼玩笑?一個排名從未超過中國的國家(英國)就要超過我們了。」在獎牌榜上被英國超越,也將使得中國體育官員對下屆日本擔任東道主的獎牌榜產生危機感,畢竟日本銳意想藉主場之利躋身獎牌榜三甲,而下屆奧運新增加的空手道、棒壘球等項目都是其強項。

(延伸閱讀︰【里約奧運.中國女排】惠若琪克服肩傷心臟病 笑對困難先苦後甜

(延伸閱讀︰【里約奧運】中國女排最大功臣郎平 從「叛徒」到兩度「救國」

劉鵬總結道,里約奧運反映出中國競技體育的四大問題:競賽的「認知和判斷出現偏差,對困難估計不足」、一些項目的訓練理念與管理方法跟不上「世界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某些項目的比賽規則變化認識「不夠透徹」,臨場指揮應變失誤、年輕隊員的培養磨練不足。 雖然字裏行間沒有直接批評今屆中國金牌下滑,但其實已為未來4年競技體育改革提出方向,目標當然是在東京奧運爭取佳績。

朱婷除助中國女排重奪奧運金牌外,更成為本屆賽事中的MVP。(資料圖片)

地方仍重視金牌運動員

事實上,雖然與32年前的奧運相比,中國人對沒有奪金的運動員變得寬容,但取得金牌的運動員依然特別受稱頌。

《中國體育報》資深記者周繼明刊文指出,中國體育是否還是「唯金牌論」,「看看奪得里約中國首金的射擊運動員張夢雪是否還會被『重賞』就一目了然了。」他指出,張夢雪一奪得金牌,濟南市委書記、各級領導,啟蒙教練、各級教練等就登門向其父母表示祝賀,他更反問:「哪一級領導去看過更早奪得銀銅牌的杜麗、易思玲了?」

周繼明認為,一部分中國媒體不像漢城奧運會時罵李寧那樣罵「丟掉金牌」的中國運動員,還特別「吹捧」只得到銅牌的傅園慧,不是中國體育已徹底遠離了「唯金牌論」的價值體系,而是正走在離開「唯金牌論」體系,讓體育「回歸教育、回歸社會、回歸職業體育,告別專業體育、行政體育的路上」。

在運動比賽中,追求「金牌」無可口非。只是在渴望金牌的同時,重視和鼓勵其他努力發揮的運動員,是走出「唯金牌論」的重要一步。正如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高志丹所言:「我們要努力爭取每一塊金牌,但不能用金牌作為全部的衡定標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