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懸崖村」昔日藤「天梯」變鋼梯 村民上下山縮短1小時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鋼梯修好後,村民出入比以前方便,不過交通不便的問題仍然存在。(新京報)

據《新京報》報道,被稱為「懸崖村」的四川涼山阿土列爾村已建好新「天梯」,過往村民用以連接外界的藤製「天梯」將由新建的鋼梯取代。村民出入更安全快捷之餘,縣政府更表示正計劃結合旅遊開發在當地修建棧道。

這條四川「懸崖村」位於海拔1400多米的山上,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過往要從村裡通向外界,需要順着懸崖連續攀爬17條藤梯,更有數人曾在攀爬過程中摔死。這些藤梯也是當地學生的「上學路」,村中的孩子需要走800米長的陡峭懸崖山路,借助藤天梯「翻山越巔」上學。

將結合旅遊開發修建棧道

從今年8月開始,懸崖村開始使用鋼管建造新天梯以代替此前的藤梯。11月初新天梯建成,與過去的藤梯相比,舊梯幾乎和崖壁垂直,現在的鋼梯傾斜在60度左右,行走較方便且安全,過去的藤梯亦不會再使用。

據新京報報道,新梯的修建由雲南昭通的龍德順師傅負責。龍德順介紹稱,這次梯子部分是重新開的新路,鋼梯不像以前的藤梯繞路,會比之前上山要快1個小時,而且還保留了藤梯的原貌。他表示,整個工程需鋼材40多噸,固定鋼管用的扣件6千多個,1.5米的鋼管約1500根,由當地村民一根一根背上去。鋼梯的台階由兩根鋼管組成,間距10厘米,並噴上防銹油漆,其使用壽命可達10年至20年。

關於「懸崖村」未來發展問題,縣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實施計劃。表示在2017年,這裡將結合旅遊開發,在通往勒爾社的峽谷將修建棧道,投資預算在3510萬元人民幣。

過往,「懸崖村」學生需要爬木「天梯」上課。(視覺中國)

易地搬遷問題重重

今年5月底,「懸崖村」經內地媒體報道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有輿論質疑當地政府為何不讓村民易地搬遷或修路以方便村民進出。當地官員回應指修路成本太高,要花幾千萬元人民幣,政府財政補貼杯水車薪,村民集資力不從心,所以路一直沒修起來。也有觀點認為,在目前尚只有農耕經濟的懸崖村,花數千萬修路不符合經濟利益。

另據《新京報》報道,當地政府並非沒有考慮過易地搬遷,但易地搬遷主要問題是易地意味著失去土地,農民搬遷到城市附近後生計是一大難題。移民政策也會帶來一系列新問題,例如外來移民人口的增加,給接收地區帶來新的環境和社會壓力。另外,新移民的適應能力參差不齊,還有故土難離等觀念,許多人在新地區陷入新的生活困境。

2007年,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馬吉鄉的孩子們每天背著書包溜索往返怒江兩岸。央視《感動中國》報道以後,第一座愛心橋在這裡正式投入使用。2008年,第二座和第三座愛心橋在這裡建成。(視覺中國)

「懸崖村」非個別例子

四川「懸崖村」的情況並非個別例子。2007年,央視報道雲南怒江州福貢縣馬吉鄉的孩子需要靠溜索渡怒江上學;2012年,有媒體報道在廣西河池市大石山區深處,孩子們需要翻越懸崖,攀爬木梯,在崎嶇的山路上走1個多小時才能趕到學校;2013年,廣西凌雲縣馬鞭山瑤寨的兒童上學需要沿著懸崖峭壁,翻越兩個山坳,花費近兩個小時才能走到學校。

新華社報道稱,類似懸崖村這樣的情況,全國應該還有不少,不該只因記者的偶然發現而引發社會關注,更要依靠制度性的傾斜。據統計,中國仍有逾7000萬居民生活在貧窮線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大力推動扶貧,更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實現這個目標實在不易,除了地方政府要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政策外,仍有賴中央的監督。

(新京報、新華社、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