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期刊撤117篇中國作者論文 請槍代筆偽造評審已成產業鏈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國際期刊撤117篇中國作者論文,科研不端的問題受到關注。(網絡圖片)

昨日,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在北京召開通報會,報告2015-16年間國內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

會上通報指出,自2015年3月起,共117篇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被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撤稿,當中有23篇標注了科學基金資助,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中。

基金委對這28篇被撤論文展開調查,發現這些論文都是委託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潤色」並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論文買賣,請人代為撰寫和投稿。根據調查結果,2015年6月基金委對13項處於評審狀態的申請項目終止評審程序,2016年3月和8月經監督委員會審議,對52位相關人士和1個依託單位作出處理。

基金委主任:對科研不端「零容忍」

基金委發現,這些論文被撤稿的原因中都提到「同行評議涉嫌造假」,其背後隱藏著一條灰色的「產業鏈」,即第三方中介機構。這些機構在代人投稿過程中,虛構同行評議專家信息,通過不存在的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審稿平台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基金委在會上通報的8個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就涉及偽造論文審稿人郵箱、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論文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絡上買賣論文等。

基金委在會上指,自2015至2016年11月底接獲日常舉報案件、專項案件及主動核查案件共382件,現時已對其中208件案件啟動調查。基於調查結果,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審議案件113件,處理相關責任人172人,處理相關依託單位9個。

基金委主任楊衛表示,基金委歷來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工作,逐步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和懲處並重」的科研誠信建設體系。他指出,科學道德建設有紅線,一旦逾越,只能出局,基金委將嚴肅查處科研不端行為作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不端行為實行「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