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遭垃圾筐扣頭心理受創 欺凌or 玩笑 學者:要對暴力零容忍

撰文:慈美琳
出版:更新:

在北京一所名校的洗手間內,兩個小學四年級男生向同班同學頭上扔了一個裝滿污物的垃圾簍,然後笑着跑了出去。被污物弄髒的男孩從此開始失眠、情緒極度敏感,不願上學。
這是校園欺凌還是同學間的玩笑?學校應怎樣處理?家長在網絡發文求助,事件不斷發酵,引出人們心中一串串問號。
針對這個議題,01訪問了多年從事校園暴力與欺凌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陳季康。

事發的中關村第二小學是北京名校。(財新)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最近捲入輿論漩渦,事緣上周有學生家長在網上撰文,詳述10歲兒子被同學用廁所裡的垃圾筐扣在頭上後,出現失眠、厭食、不願返學等症狀,經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又稱在隨後與校方、施暴方家長交涉過程中,遭遇了不當對待,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玩笑or欺凌?視乎當事人感受

12月8日起,這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大量關注,焦點除了還原事實之外,也在於學校的反應。家長事後對校方提出四點請求,包括對施暴者行為定性;保護孩子不遭到二度傷害;要求施暴者家長書面道歉,以及負擔孩子因此造成心理創傷的部分治療費用。

幾日內,學校兩度發聲,先是表示會處理,呼籲網友不要再傳播不實內容,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13日凌晨,又發聲稱當事3人是正常同學關係,沒有明顯矛盾衝突,不足以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深表歉意」外,強調事情是「偶然發生」,回應被網友和各大媒體質疑冷漠,家長更表示必要時會公開與學校交涉的錄音。此前,學校表示已調取欺凌當日錄像,看到3人同在廁所內時間只有30秒,受害者最晚出來,在走廊上用袖子擦臉。

「玩笑和欺凌的差別主要在於當事人的感受,」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陳季康表示,以這單案例來看,是明顯的欺凌。他介紹,玩笑的效果應是愉悅的,而若受害者有被傷害的感受,那就屬於校園暴力的範疇。陳季康解釋,在傳統學術研究中,校園欺凌強調以大對小的權力關係、兩次或以上發生、進行語言或身體上攻擊才被認定為欺凌,現在會更多講校園暴力,涵蓋更廣泛,只要是故意為之、造成心理或身體傷害,都屬暴力範疇,A拉B不同C一齊玩的社交暴力也是一種。

陳季康及團隊多年調查兩岸三地校園暴力問題,認為在不同社會,孩子們在暴力中受到的心理傷害多相似,而社會更積極的干預將會降低欺凌發生的可能。(中大網站)

學校是最重要因素 應勇於承擔

陳季康多年從事校園暴力與欺凌相關研究,曾在台灣、香港、內地、墨西哥、日本等地進行實地調查。他發現,學校、家庭、個人、社區四個領域都會對學生暴力行為產生影響,而當中學校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校園氛圍與暴力行為出現的可能性關聯最大。

他認為,當暴力發生時,學校應當正視和接受,而非逃避,「暴力就是暴力,要對暴力零容忍,沒有任何藉口和理由」。下一步就是去反思暴力發生的原因,從校園層級制度、師生關係、教師間關係、處理同學間矛盾的手法等方面尋找問題,看是否對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

內地對暴力關注較落後

中關村二小事件曝出後,在內地引起巨大反響,對校園欺凌的關注可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許多當年的受害者站了出來,將多年來的傷口攤開,痛訴欺凌經歷帶來的漫長而痛苦的傷害。內地資深媒體人劉海川的一篇《幼年懦夫:我的校園霸凌經歷》就講述了小學時被同學用腳踩頭、又用凳子坐在他身上的記憶,他說,「在保護者缺失的童年,被施暴的孩子逃避痛苦的方法有兩種:在幻想中打敗他們,或者沉默以待。他們手足無措,不得不變成懦夫。」

陳季康觀察到,內地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的關注確實慢人一步,法令頒布和執行度上都較落後,可參考港台的社工制度。他又提出,台灣推出反霸凌法和校園暴力通報系統之後,暴力發生的概率確實呈現出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