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黨政一把手同日雙換將:蔡奇、陳吉寧上位背後的中共用人觀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中國政治生態中,首都北京一向處於政壇的政治高地,市委書記和市長兩個職位更被視為政治的重要「風向標」。而在5月下旬,中央突然在一天內公佈黨政「一把手」雙雙換人的消息,引起外界注目。

5月27日上午,官方宣佈蔡奇接替郭金龍成為新的北京市委書記時,無疑讓人感到驚訝。他目前只是「普通黨員」,既非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亦非中央候補委員,但如無意外,他將在十九大上直接進入中央政治局,這種「三級跳」的情況在大陸政壇極為罕見。

而在當日下午,有更令人意外的消息公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調任北京代市長。相比其他官員需要用平均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從副部級到正部級的跨越,他是位只用3年時間就從副部級(2012年成為清華大學校長)升至正部級(2015年1月成為中國環保部部長)的學者型官員;在升上正部級僅僅2年後,更登上地方行政官員最矚目的位置——北京市代市長一職。

短短1日,北京的人事佈局發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顯然超出外界預料。從北京的人事佈局劇烈變化,「窺一斑而見全豹」,反映習近平作為強勢的領導人,其用人觀與目的性正在凸顯。

早前報道:北京黨政「一把手」同日易帥:蔡奇升任市委書記 陳吉寧任代市長

習近平訪港行程至今保密,盛傳他會檢閱駐港解放軍及出席會展的文藝晚會。(新華社)

受高層信任 蔡奇符合首都政治需要

熟悉中國政治的觀察者都清楚,被稱為「三十一省市龍頭」的北京市委書記一職之分量。因為是一國首都,拱衞中央,所以對於北京最高長官的最重要要求就是「政治立場堅定」,這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政治標準。曾與習近平有長期共事經驗的蔡奇,顯然符合這個標準,是一個能夠讓中共高層「得力、熟悉、放心」的人選。

尤其是今天,隨着雄安新區的成立,被視為習近平內政「一號工程」的京津冀一體化,開始進入切實的三地聯動局面。北京作為京津冀三地的「龍頭」,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位置上)穩得住,(政治上)信得過」,其主政官員對此有明確認知,自然必不可少。

前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當時在「推薦」蔡奇履職北京代市長時説 ,蔡奇「政治敏感性強,對黨忠誠」。坊間猜測,蔡奇一直被視為習近平最信任的官員之一,而這種猜測並非毫無依據。蔡奇與習近平曾同時在福建工作多年,且互有交集,在習近平出掌浙江前兩年,蔡奇又先到浙江衢州市任職,兩人之後又在浙江共事4年多。

蔡奇。(網上圖片)

蔡奇仕途十八大之後「火箭上升」

蔡奇在仕途上的迅速「飆升」是在中共十八大後。2014年3月,蔡奇上京出任新成立的國安委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一職時,距他出任浙江常務副省長僅4個月,並在2015年升任常務副主任,自此晉升正部級官員。2016年10月,蔡奇仕途再遷,接替王安順擔任北京代市長,如今再上一步,升任北京市委書記。正是因為這種多次、長時間的官場上下級關係,蔡奇被認為受到中共核心的高度信任,也符合中國首都的政治需要。

此外,蔡奇身上還有一個十分具有特色的標簽——「網紅高官」,他曾以「網紅」形象,活躍在中國內地網絡社交平台上,並被指是中共官員執政透明化開啟者。這種形象也被內地媒體解讀為某種信號——中共的內部事務正嘗試更加公開化,不再刻板地固守過往的信息流通方式。而這種對於新媒體的熟悉,也被認為蔡奇是符合北京這座現代化城市氣質的。

陳吉寧。(網上圖片)

陳吉寧任市長 將發展北京人文生態

相比蔡奇,陳吉寧此番調任北京更出人意料。一是因為此前沒有任何相關的傳言;二是他在2015年出任環保部部長時,已罕見地僅用3年實現從副部級到正部級的跨越,成為中國「最年輕部長」。

陳吉寧在1998年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擔任副主任一職。據稱因為陳吉寧工作表現突出,讓當時的清華大學書記陳希頗為欣賞,而陳希是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讀書時的同窗。2006年,陳吉寧被提拔為清華大學副校長,次年成為常務副校長,後在2012年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值得一提的是,當時48歲的陳吉寧成為了清華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之一。

陳吉寧所學的專業與履歷都是跟環境科學密切相關的。當年,他剛上任環保部長,柴靜的《穹頂之下》的環保熱聞在同一時間發生。陳吉寧的回覆非常積極,甚至多次聯繫柴靜本人。蔡奇給他所作的就任説明時,也強調陳吉寧的「環保身份」,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重點,大力推進環保督查問責,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等。顯然,中共在未來希望陳吉寧把北京發展的核心轉移到「生態人文環境」領域,北京的發展方向就是宜居的大城市,以「人本」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

「以事定人」的習近平用人觀

此次北京人事調整,只是過去幾年中國人事調整的縮影。如果盤點十八大後,尤其是2016年以來的政壇人事,可以發現用人規則有所改變,新的選拔機制正在形成,舊式的中共官員(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幹部)按部就班的升遷正在成為過去式。簡單概括,習近平用人觀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事定人,選人入位,依據目標配置團隊。北京和雄安新區是最典型的案例。

眾所周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前景雖頗為誘人,但由於三地利益掣肘,其聯動過程頗為艱難。甚至可以説,從2013年提出至今的4年,3地官員互相推諉拖延,以一地之利益得失損害全局,京津冀一體化幾乎毫無進展。但從2016下半年開始,中國省部級人事調整開始加速,京津冀的官員調動固然包含其中。蔡奇、陳吉寧分別在5月27日擔任北京市委書記和市長職位,顯示出中共高層目前不拘一格的用人觀。雙非(非中央委員、非中央候補委員)官員直接成為北京黨政一把手,在中共政壇實屬罕見。鑑於蔡奇與習近平的密切聯繫,以及陳吉寧的專業性和現代化,這種「大開大合」的用人觀背後,是中南海層面仍然將北京視為「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破局的關鍵。

作為三地最落後的河北,在選人上就更加注重任用「改革派」。例如今年4月,許勤從深圳被調任河北省長的用意就更加明顯——「改革家,有闖勁」。而現任雄安新區臨時黨委書記的袁桐利,則具有豐富的天津濱海新區執政經驗,要許勤一樣具有豐富的改革發展經驗。

而天津扮演的作用就是要配合國家層面的部署。李鴻忠在2016年9月從湖北調任天津,就是中共高層要挪開京津冀的舊官僚、重新組建官員團隊的信號。外界普遍認可,李鴻忠能調任天津擔任市委書記,最大的原因就是其政治立場堅定,服從中共中央安排。畢竟再聰明能幹的官員,如果不能和中共高層目標一致,則不僅不能成為改革的助力,反而成為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