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治療精神病 康復速度快副作用少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香港精神健康問題日漸得到社會重視。當中大家對治療精神健康問題都會有一些疑問,例如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心理輔導?什麼時候需要尋找精神科醫生?甚至在治療上,透過專業心理輔導或是服食藥物治療較好呢?有沒有更多更好的治療選擇?

香港註冊精神科醫生何美怡醫生表示,精神科是有專科醫學儀器去治療精神病。

精神科和臨床心理輔導大不同?

何醫生表示,當一個人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要視乎精神健康的影響程度去考慮尋求臨床心理輔導或是精神科醫生協助。

首先臨床心理學家並不是醫生,而是心理學碩士或是博士。因此,他們無法處方藥物,但他們可以寫轉介信,讓患者從家庭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處取得藥物。而臨床心理學家也不是經藥物替患者治療,而是透過分析其思考及行為模式,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最佳方式,以解決其生活障礙。

而精神科是醫科的一個分支,精神科醫生全部都是醫科畢業生。他們對情緒病的認知是基於生理機制,例如:遺傳、大腦傳輸物質、生理疾病影響等等。因此,他們的治療一般都是以藥物、機器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助。

另外,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其中一個分別就是智力評估(Intellectual Assessment, IQ Test)的資格。智力評估,是透過使用國際標準化的評估工具,以分析其在言語理解、知覺推理、工作記憶和處理速度四方面的能力。而評估工具只供專業教育心理學家和臨牀心理學家使用。

如何判斷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一定要採用藥物治療?

香港註冊精神科專科醫生何美怡醫生表示,病人可能不會察覺自己患有精神科疾病,但根據經驗法則,若患者的症狀已影響其生活一段時間,即便不需要立即向精神科醫生求診,但仍需尋求專業意見,如找輔導員或臨床心理學家傾訴。

輕微的精神問題若能透過臨床心理學家提供的心理治療解決,便不一定要用藥物治療。但較嚴重者,如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引致腦細胞功能障礙,便需要利用藥物治療,以平衡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神經傳遞物質,從而促進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

機器治療好處多?應選擇ECT還是TMS?

其實除了服食藥物治療精神病外, 不太多人知道還可以選擇機器治療。

治療的機器主要分為兩種,包括: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ECT)及腦磁力刺激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

何醫生指出,使用ECT治療的副作用較大,若非十分嚴重的精神疾病,如:嚴重的抑鬱症,一般也不會使用ECT治療。因要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用機器令頭部通過電流,產生癲癇(俗稱:發羊吊)的情況,以改變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

相對下,TMS治療的副作用很少,患者有機會在頭兩至三次的療法當中會感到極輕微痛楚。TMS所使用的技術原理與磁力共振(MRI)所使用的同出一轍,非常安全。治療會刺激和情緒有關的腦部神經網絡,並有效改善情緒,有效改善抑鬱症狀。

註:如果任何患者曾在頸部以上的部位植入任何金屬,就不適合TMS療法。

機器治療 康復速度較快?

藥物療程的時間因人而異,由開始吃藥到完全不需要再服用藥物平均最少需要12-18個月。而機器治療則只而需要接受四至六個星期的療程,在這段時間內一星期至少3-5次療法;其間需進行三十次療法,每次療法需時大概一小時。另一方面,每個患者在機器療程中是否需要吃藥也是因人而異的。

如何尋找適合的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醫生通常會為患者處方精神科藥物以控制症狀。但藥物並非對每個患者都有效,服用不同的藥物可能會做成不同的影響,所以可能需要嘗試一種或兩種類型的精神科藥物,才能找到最適合病人的藥物治療。而且它們也可能會帶來令人不適的副作用。有些人會發現自己難以應付這些副作用而選擇停藥。

因此,機器治療適用於沒有太多精神科藥物可選擇的患者,如:正在服用不同類型疾病藥物的老人家,以及正在服用三苯氧胺(Tamoxifen)的乳癌患者等,因為他們正在服用的藥物有機會與一些精神科藥物相沖。另外,機器治療也適用於母乳喂哺者,因為她們會擔心精神科藥物對哺乳的安全性會有影響。

每個患者的情況和需要也不同,藥物或機器治療對不同患者的作用也是因人而異。患者應與醫生詳細討論那一種治療最符合自身需要。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