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作假期】拎起個泥耙,我真係覺得自己好廢

撰文:張定明
出版:更新:

「當拎住個泥耙,望著一片耕地,我真係覺得自己好廢。」
這是我剛過去半個月以打工換宿,住在一個經營動物農莊的德國家庭的感覺。

Regina(中)的家庭經營農莊,與到農莊幫忙兩天的義工一起在陽光下午餐。

讀廿幾年書原來只教曉我生活,不懂生存

猶記得第一晚的家常便飯,有剛收割的薯仔、朝早才撿獲的雞蛋、森林採摘的沙律菜、自家蜜蜂釀造的蜂蜜及麵包。這一餐,我感受到真真正正的「自給自足」。主人家Regina不斷分享飼養雞、鴨、羊的心得,還有蜜蜂對人類存亡有多重要等等。

而我,一個田都未落過,泥鏟未拎過的人,根本談不上分享,因為我以往的每一餐飯,都是以「交易」得回來的消費品而已。

廿幾年來,城市教曉我的生活模式是「搵錢至上」。在香港讀到大學畢業,即使賺不夠錢買樓,也大概三餐無憂。返工然後等出糧,「錢」就是我們跟整個消費社會的唯一聯繫。去食飯,簽卡找數;買肉買菜親自下廚,都只是錢和廚藝的問題。而我們活得好像只是經濟動物一樣,求生本能也不曾存在過。

大自然?

或者只是菜餘飯後或者公眾假期,你才會想到的地方。

耕種?

香港只有6%農地,父母亦自細教落「再唔讀好啲書,大個耕田囉」,我們一直對務農的印象,既窮又辛苦、無知識兼大鄉里。

生活在牧場,親親大自然是常識吧?

人類也是大自然一部分

「你有冇喺香港屋企個花園種野?」Regina是一名小學教師,住在距離漢堡60公里外的一個小村莊(Hollenbek)。在晚飯席間,她這樣問我。

「花園?我住喺31樓,唔好講花園,我哋通常係成條邨共享一個公園,或者叫遊樂場會貼切啲。」於是,我決定show一張平常屋企大小,同普通屋邨的相,讓她更容易想像。

Regina睇完就覺得唔好意思,兼覺得從屋企外面望到綠色是十分平常的事。她常說,「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以只不斷苛索,我們要投入。

鄭世亮指鄉郊生活不是外人想得那麼簡單。〈資料圖片〉

教書以外,她便是一名農夫,由落田耕種,到木工布置維修傢具,以及打理小型農莊,凡事一腳踢,她沒上過什麼職業訓練班,而這些都是生活教會她的事。我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印象中農夫的愚昧,反而顯出我的無知。事實是,我們對務農的錯誤印象,扼殺了香港農業的價值。或許我們都是沒有接受過生命教育的一群,又何以教育下一代要尊重大自然,引導下一代城鄉共生的想像?

10歲小朋友即使學校放假,也要出動幫手耕田。

德國教育很有趣,除了禁止學前教育(俗稱N班),幼稚園期間,不會強制學習寫字及計數,先學懂基本社會常識,不允許暴力、大聲說話等基本道德。小學才學習第二種語言(通常是英文),高年級以至中學更將環境教育看成重點,除了上課更透過實踐務農,學習與大自然的關係。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

香港呢?幼稚園鬥快入學,鬥多興趣班,學琴學英文背艱深生字已是基本動作;讀到小學,琴棋書畫三文兩語奧數理應樣樣精,同時要為兩年後的TSA做足準備。學習與大自然共生?不如背多兩個生字好過。

直至長大過後,抬頭只見摩天大樓,方圓十里不見草地,才開始發覺,我們留給下一代的香港,只有被推土機輾過的痕跡,摘去鮮花種出遍地大廈的社區。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