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進印度,從中思考日本和日印未來合作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這次我能直接感覺到的印度未來優勢除了人口年輕以外還有他們的英語……至少在城市生活中,連計程車司機、小賣部的人等普通老百姓也會說流利的英文。我想,這將是印度在地區和全球層面崛起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
加藤嘉一
筆者到訪印度最大感受還是人之多。圖為孟買。

此刻,我在印度首都德里寫此篇小文。

這是我第一次訪問印度。作為一個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我想,有不少人也建議過,印度是無法回避的物件,尤其從未來地區發展、地緣格局、大國關係等角度來說。印度作為民主國家,其人口超過中國是時間問題,這一定是會發生的。而且與中國已經面臨“未富先老”不同,印度人口是年輕,其平均年齡為25歲左右,比中國年輕約10歲,比日本年輕約20歲。

來了印度幾天,最大感受還是人之多,到處都是人,而且街上能感覺到這個社會還很年輕,很有活力。但有不少地方依然是處於“無序”(chaos)的狀態,我在中國輿論討論城市問題時遇到過的詞彙——“髒亂差”可以說是印度不少地方迄今為止的常態。

孟買民居。
「髒亂差」仍是印度不少地方的常態。圖為孟買。

這次我能直接感覺到的印度未來優勢除了人口年輕以外還有他們的英語。我相信,尤其在農村等偏僻的地方有一大批不會英文和不講英文的人群,但至少在城市生活中,連計程車司機、小賣部的人等普通老百姓也會說流利的英文。我想,這將是印度在地區和全球層面崛起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

在印度城市,連計程車司機、小賣部的人等普通老百姓也會說流利的英文。

何況,印度人的“說話能力”是令人震撼的,一旦開始說話,她們(甚至令人懷疑“她們有沒有呼吸?”)不停地說話,一直說下去。我至今去了孟買和德里,在路上經常問路,但後來害怕問路了,因為,一旦開始問路,他們一直在說話,答完我的問題以後,立即開始問“你是哪裡來的?”;“已經來了幾天?接下來去哪裡?”;“對印度的感受如何?”然後開始說明該去哪裡,怎麼去,這個時間去哪裡比較好,因為……

5分鐘、10分鐘、甚至30分鐘……要一直說話,基本都是聽他們的話。當然,他們是沒有惡意的,在我看來,他們就是很高興碰到一個外國人來到了自己的國家,想多讓我們瞭解印度,告訴我們怎麼逛比較有效和有趣。而且,這些均是習慣性的。我站在日本人的角度說,他們只是“過於親切”而已。

德里火車站。
對來自日本的筆者而言,印度人有點「過於親切」。圖為德里印度門。

日印合作是活在當下的印度人很關心的一個話題。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去年11月訪問日本期間在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通稱“經團聯”)做了一次報告。莫迪首相非常重視那次報告,因為,是可以直接向日本大企業的老闆直接呼籲,甚至請求到印度投資的機會。他對日本在地區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表示了欣賞,對日本和印度的未來合作表達了信心,還主張說“印度和日本在亞洲的崛起中需要繼續扮演主要的角色”。

莫迪總理在報告中強調印度需要快速改善基礎設施、以環保的方式挖掘並生產能源等,也提到印度巨大的建設需求對日本企業來說必將是一個機會。他提到“Made in India and Made by Japan”,汽車產業是其中的一個典範。我在印度調研的過程中到處看到了Suzuki公司在印度製造和銷售的汽車,它實際上是Maruti Suzuki,是鈴木公司跟當地企業合作生產的企業。我能感覺到,鈴木公司製造的汽車(主要是中小型的,適合普通老百姓購買的車型)已經滲透到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在路上問當地行人有沒有瞭解鈴木公司,我問到的所有人回答“瞭解”,還說Maruti Suzuki為當地的就業、產品、生活等帶來了福利。正因為如此,2月6日,豐田公司和鈴木公司發表接下來展開全面的戰略合作時,印度輿論對此也有關注和討論,有報紙說“鈴木公司在印度已經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這次的合作必將提高豐田汽車在印度的進一步推廣”。

鈴木汽車。攝於德里。

我這次來印度有一個失誤,即沒有提前辦好簽證。不過,後來著急地查詢相關資訊的過程中發現,自從去年,尤其莫迪總理訪問日本,跟安倍晉三首相進行會談之後決定,日本遊客可以享受落地簽證的待遇。確實如此,我這次抵達孟買的機場以後,有專門為日本遊客的落地簽證顯示的標識,也有專門為日本遊客所開設的視窗。雖然手續比較慢,總共花了45分鐘左右,但總算享受到了日印進一步合作的一個福利吧。

據我觀察,日本人比較喜歡在相對平靜和乾淨的環境工作和生活。在這一點上,印度人當中普遍的超級說話能力和印度不少地方仍處於“髒亂差”的狀態恐怕使得不少日本人感到抵觸和恐懼,這對日本對印度投資來說是一個“變數”。曾經有人說過,“開國際會議,最難做到的兩件事:一個是怎麼讓日本人開嘴;另一個是怎麼讓印度人閉嘴”。聽起來有些開玩笑,但不無有道理。兩國公民在溝通習慣上有著很大差異,很多日本人在跟印度人說話時會害怕,何況日本人的英語水準普遍較低,而且人家害羞和內向,往往也不敢勇敢開口講話。

總之,我覺得,日本人和印度人之間的合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鈴木公司的先見之明是一個例外中的例外,對於大多數的企業和公民來說,接觸印度,走進印度需要時間。莫迪總理強調“印度的人才和日本的科技,印度的軟體和日本的硬體,兩者的結合具有巨大潛力”,我非常同意,日印合作的潛在可能性和未來合作空間是毋庸置疑的。不過,還是慢慢來吧,如前所述,兩個民族和社會的差異性太大,彼此適應的時間和過程就會拉長。不著急。

孟買海岸。
(文中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