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延至10月 共和黨警示特朗普的連任競選危機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就在輿論熱議中美9月份貿易談判難敲定之際,9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財長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致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確定將原計劃的9月份的第十三輪貿易談判,推遲至10月初舉行,地點是華盛頓。

而就在9月3日,劉鶴應約會見了到訪的美國國會參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參議員戴恩斯(Steve Daines)及參議員珀杜(David Perdue)。劉鶴向兩位共和黨人提到,中方堅決反對貿易戰,這不利於中國,不利於美國,也不利於整個世界。中國希望雙方加深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妥善解決問題。

這算是中國政府向美國共和黨精英及共和黨政府表達信息的一種方式。特朗普共和黨政府認定,中國有意拖延談判,至2020年大選結束。而特朗普自認為美國在貿易戰中佔據有利位置、美國經濟損失不大,故而也敢和中國「拖下去」。但是,隨着近來一系列經濟數據預測,美國執政黨共和黨內部以及特朗普競選戰略團隊當中,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儘快達成協議,以免損害特朗普的2020年大選連任前景。

中方推遲訪美談判的策略也算是一種強硬立場的表達。(Reuters)

關注戴恩斯和珀杜的美國媒體注意到,劉鶴非常強調談判的平等性及相互尊重。根據美國彭博社的報道,由於美國拒絕推遲加徵9月初的關税,美國要想在9月份按計劃和中國舉行貿易談判,難度自然很大。這也是貿易談判最後被推遲10月份的原因之一。

美國商會會長多諾霍(Thomas J. Donohue)在華盛頓很有影響力,一直反映美國商界的聲音。他在9月3日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提到,如果美國推遲或取消9月份新加徵關税的計劃,中方早就答應在9月份舉行談判。但是,白宮的策略是保持不變,否則新的變動只會讓美國在談判桌上失去籌碼。

10月初的談判距離7月上海貿易談判剛好2個多月的時間。在此期間,特朗普政府對中國3,000多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税,分別於9月1日和12月15日付諸實行。作為反制措施,中國將對約75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5%、10%不等的關税。另一部分包括筆記本及手機等產品的關税,預計12月15日起加徵。

美國輿論認為,在新加徵關税和新關税威脅不取消的情況下,雙方必然有在談判誠意和內容上有所改變。之前中美曾達成一些初步的協議,確切說是農業商品購買協議、放鬆或取消對中興及華為業務限制的協議,而非全面貿易協議。如果10月份的談判繼續圍繞購買農產品等固定議題展開,延續上海談判的路數,結果可能不會有什麼突破。

共和黨戰略分析師海耶(Doug Heye)近來一直在艾奧瓦州和密蘇里州等受貿易戰影響的農業地區走訪。他注意到,特朗普的支持者一方面非常看重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姿態,但另一方面又切實感受到了貿易戰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及其幕僚近來對外表現樂觀的原因之一,目的就是為了給選民留下「美國正在贏得這場貿易戰」的印象。

特朗普身邊的鷹派幕僚深知,特朗普自認為其連任利益高於一切。(AFP)

但是,雙方已經談判十二輪,彼此的分歧不但沒有彌合,而且還增加了新的矛盾和互不信任,雙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除非美國讓步,尋求一個打了折扣的協議。

特朗普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Walter Lohman)預測,特朗普政府可能會在聖誕節前後尋求和中國達成協議,力爭在2020年前結束貿易戰。這場貿易戰對美國消費者、美國製造業和農民的傷害,超過特朗普的預估。

如果進入2020年,隨着兩黨候選人競選的開始,特朗普政府同中國達成協議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要想達成協議,美國在政策上做出讓步的必要性大於中方。但如果美國讓步,特朗普勢必會被民主黨批為「軟弱」。民主黨一向在貿易問題上堅持對華強硬,只不過不是通過加徵關税這樣的粗糙手段來實現。

白宮關税政策反覆無常,導致不確定性增加,美國本土消費者支出減少。根據美國密歇根大學8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按月下跌8.6至89.8,創下8年以來最大月度跌幅,給正在放緩的美國經濟帶來更多隱憂。如果這種經濟勢頭延續至2020年,民主黨自然會將其追究於特朗普的「關税貿易戰」。

一些研究競選策略的共和黨分析師認為,民主黨支持強硬的對華貿易政策,但反對加徵關税。如果特朗普在關税問題上做出讓步,不但有助於達成協議,而且民主黨也不會就此大做文章。正如美國專欄作家弗裏德曼(Thomas Friedman)的一篇文章所說,如果特朗普想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雙贏的話,那就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協議,而是應該注重一些能夠取得的真正的貿易進展,從而緩解彼此壓力。所以,關鍵看特朗普如何平衡貿易談判和自己的連任之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