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警惕對抗情緒上頭 別讓中美博弈吸乾輿論氧氣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拉鋸一年以來,中美博弈也在更廣泛的領域鋪陳開來。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尖鋭對立,一方面是命運多舛的經貿談判,應該說雙方都有達成協議的足夠動力,12月13日,中美雙方先後確認,第一階段協議共識達成,中美貿易戰開始以來,按下最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次暫停鍵。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現實的複雜也可能會導致大國角力的方向失焦。最近不少中外學者都表達了對中美經濟「脱鈎」的擔憂,更有人認為,「脱鈎」已經在某些方面成為事實。
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美國將進入2020大選年,中美關係發生哪些變化,未來又將迎來什麼挑戰,貿易戰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中美關係,以及中美圍繞包括香港問題在內的新爭議,又引發了什麼樣的思考。圍繞以上話題01採訪中美關係研究學者,從政治、經濟以及大國關係的角度剖析中美關係。本篇訪談對象為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中心主任達巍,此為第三篇。

中美博弈之外,中國更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新華社)

01:中美博弈戰線拉長之後,其實最近也出現反思的聲音,有學者撰文稱,中國不應該陷入「過度美國化」,過度美國化之後,中美關係一旦緊張,心態就會立馬反彈 ,從而又陷入一種對抗情緒之中,對此你怎麼看?

達巍:因為中美對抗如此激烈,導致中美關係佔據中國公眾對外的全部注意力。其實世界很大,美國只是其中一部分。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與惡龍搏鬥的人,要小心最終也會變成惡龍。這個世界很豐富,我們沒有必要過度關注美國,也沒必要美國怎麼做,我們就學着怎麼做

中國很難改變美國的做法。美國對待中國的方式,會反過來影響中國對世界的認知。美國近些年的手段,會讓更多人相信,世界就是遵循叢林法則。我作為國際關係的研究者,我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世界不是簡單的叢林法則。叢林法則當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但這個世界不僅僅是叢林法則能夠完全解釋的。

所以,我們的世界觀不能因為美國變得過分現實主義我們不應該陷入過度對抗的思維中,也不要過度溢美自己。世界上還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國家,中國的問題還很多。綜合來看,中美博弈的確消耗了太多精力。我們要警惕不要因為這種對抗扭曲了我們的心態以及對世界的基本判斷。

說到底,美國怎麼對待中國,中國無法改變,只能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國國內經濟有下行壓力,貿易戰當然是一部分原因,但主要的因素還在於自己。

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國內經濟發展上,或者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做這些事,其實更有助於增加對美博弈的底氣。如果當前只盯着博弈本身,其實反而是捨本逐末了。如果在美國的逼迫之下,中國也不斷沿着他們的邏輯去對抗,最終導致最終中美來一場生死決戰,我相信美國肯定會承受很大損失,但中國的損失可能比美國更大,這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01:貿易戰初期和幾次談判遭遇挫折期間,中國國內的民意出現了對抗的高潮,民族情緒高漲,但這種對抗本身其實對解決問題並無助益,在你看來,對中國而言,當下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達巍:今年的貿易戰和香港問題對中國民意影響非常大,這兩件事激發中國民眾對西方的憤怒,這一點當然可以理解。莫雷事件也折射出一種集體憤怒,這其實也是因為在與美國的博弈中,中國的心態發生變化,有點不太平靜。莫雷的做法失當,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我更關注的是,我們的心態不夠平靜,不夠成熟。如果整個社會進入全民高度對抗的氛圍中,十分令人擔憂。

中美關係的確很重要,但也沒有那麼重要。在美國並沒有人在意莫雷又在Twitter上發什麼,無論他是讚美中國還是詆譭中國。而中國恰恰相反是在意的太多,這反映出中國民眾的普遍心態還是有點脆弱。

美國對中國當然重要,但是中美的長期博弈,最終結果取決於中國自身,而不是取決於能否打敗美國,美國是不可能被中國打敗的,中國也是不可能被美國打敗的。能打敗美國的只有它自己,同樣,能打敗中國的也只有中國自己,所以,對中國而言更重要的是,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