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改革進入拐點 習近平會否二次南巡?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近期有傳聞稱,習近平將在今年10月進行二次南巡。《多維新聞》發表分析文章指出,如果習近平真的展開二次南巡,將不僅是中國繼續改革的信號,也可能將是習在其任內調整改革方向和節奏的開始。

6年前的2012年12月7日,十八大閉幕不到一個月,習近平首次以中共總書記的身份離京南下視察廣東。他先到深圳蓮花山公園向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像獻花,走訪鄧去過的羅湖漁民村,再從蛇口乘軍艦去珠海。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在深圳蓮花山公園與當年參與特區建設的人交談。(新華社)

當時外界對此的解讀就是習近平重走鄧的「南巡」路綫,展現他對鄧小平路綫的傳承、顯示力挺改革開放的態度,塑造開明領導人形象。近期,再有傳聞稱,習近平將在今年10月進行二次南巡。相關傳聞稱,港珠澳大橋今年10月即將通車,習近平届時將出席大橋的開通儀式,順便視察廣東。

就目前的中國改革形勢而言,如果習近平真的展開二次南巡,將不僅是中國繼續改革的信號,也可能將是習在任內調整改革方向和節奏的開始。無可否認,在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之後,中國人口紅利消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被丟失的傳統與人文以及環境保護都亟待修整……如今的中國如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樣,再一次進入急劇轉折期,而整個中國社會也似乎進入了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每逢拐點,必有迷茫

自1978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年來,擺在中國人面前的現實是─改革「只剩下硬骨頭」可啃,放又放不得,封又封不得,中南海進退兩難,中國民間更是彌漫著失落和不滿。

譬如今年9月11日,一篇來自互聯網的博文「中國民營經濟應離場」引發中國社會强烈不安。當人們在關心「國進民退」話題時,中國國企改革卻又遲遲「邁不開步子」,以至於劉鶴親自接棒「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自上而下推動。再如影響人口自由遷徙、在中國沿襲數千年的戶籍制度,已經引發不少批評。中共不可能不清楚這種爭議,但在實際操作中,戶籍制度在二三綫城市取消並無實際增益,一綫城市卻又必須嚴守戶籍制以作調控大城市病的工具,這同樣是兩面不討好。凡此種種,在住房、醫療乃至外交等各個領域,大抵都存在類似情況。

站在2018年的時間點回望,1980年代的中國社會,也是遍布「活躍」甚至是「狂躁」的場景,改革開放帶來的洪流衝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當人們再談起中國的改革,必然會重提鄧小平以及上個世界八十年的思潮混亂,正是因為今日中國的諸多精神與物質的極巨變化,始於那個年代。而今天中國社會的整體焦慮,也是1980年代思潮迷茫的一種折射和升級。

鄧小平在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極巨變化。圖為遊客們在鄧小平巨幅畫像前留影。(資料圖片)

社會各階層的不安和不滿

近幾年,中國改革不斷深入展開,從政治體制到經濟結構,從意識形態到文化信仰,從社會民生到生態環境,各個領域改革都在前所未有的國家意志推動下展開。隨著改革的深入,潛伏在中國社會深處的焦慮和不安也在迅速蔓延,官員、知識分子、中産階級、民營企業家以及普羅大衆,都被席捲進這場如期而至的集體焦慮之中。

私營企業主擔心自己的企業被國有化、工人們焦慮自己的收入朝不保夕、農民們憂愁糧食被賤賣土地被强佔、醫生焦慮於醫鬧、家長焦慮於升學,房主擔心租房稅,租客擔憂著房租上漲、甚至被視為「不缺錢」的中産階級也不滿環境污染不根除、言論動輒被「敏感」……

輿論場也動輒出現熱爆文章,或者嗟嘆在北京等大城市生活之難,「還剩下2,000多萬人留在這個城市,假裝在生活。」或者向政府懇切建言,「作為一個中産階級,我對國家有哪些不滿意」。或者面對瘋狂上漲的房租,徒然生出失望的頓悟,「我才體會到我的生活也是租來的,租金的價位決定了我生活在哪個折叠空間。」 

早前一篇名為《作為一個中産階級,我對國家有哪些不滿意》的文章熱爆網絡。(網絡圖片)

總之,中國社會的大多數階層似乎與理想生活目標之間都有巨大不可跨越的溝壑,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各個領域不斷凸顯出來。 

中南海的糾結和焦慮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又如何解決這個新出現的矛盾?人們不斷尋找原因和答案,作為執政者的中共自然首當其衝。而身處中南海的中共高層們,似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 「改革者焦慮症」的狀態之中。

來自外部的壓力如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卻絲毫沒有結束的跡象;內部的深化改革進程,也已探腳進入深水區,改革的「硬骨頭」一根接著一根擺了出來。9月,中國深化改革重要措施「社保入稅」剛剛定局,伴隨著「私營經濟離場」的爭議,「國進民退」的話題在中國輿論場再次被擺在鎂光燈下,國務院總理李克强不得不在9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發出「保持現有社保政策不變,嚴禁集中清繳」的聲音安撫中國民營企業家。同樣在9月,由副總理劉鶴於1998年成立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在北京舉行,20年大聚會,聲音吵雜,爭論不斷,劉鶴中途退場……

整個中國社會,收入的增長帶來公民意識的覺醒。從2010年開始,中國大陸關於環境污染,勞資糾紛的維權事件就呈現迅速上漲的趨勢。底層民衆在維權,中産階級在憂慮。作為執政黨的中共,面對公民社會在中國逐步接近,既是對結果焦慮,也是對過程焦慮。

而不論是社會各階層的個體,還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共,需要認真思考,如何讓這種情緒從一個需要矯正的「心態問題」轉為奮進思變的動力。所以,當習近平可能二次南巡的傳聞出現,立刻引起外界極大的關注。

1992年鄧小平南巡,再次確立改革開放方向。(資料圖片)

其實,習近平或將二次南巡,在一年前的中共十九大時期,已經在坊間流傳過一次。與其說習的二次南巡是一種傳聞,不如說它更是一種外界的期待。外界期待作為中國改革領頭人的習近平,像當年鄧小平九二南巡一樣,為迷途中的改革開放重新指明前進的方向,為步入「深水區」的改革攻堅戰擂響戰鼓。

(《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