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試種「海水稻」成功:理論畝產669公斤 實收261公斤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由於中國鹽鹼地分布廣、面積大,水稻增產一向面臨考驗。1986年,廣東農業科學家陳日勝發現了一種新型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及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進行海水稻品種區域測試,並預計將在2020年大規模種植。
媒體報道,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周三(10日)開始收割在青島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試種的海水稻。專家組現場測量編號1803的水稻產量,測出的實際畝產量為261.39公斤,其理論畝產量則為669.24公斤,標誌着海水稻試種取得初步成功。

去年9月,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海水稻」進行收割取樣。(新華社)

今年5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新疆、黑龍江、山東、浙江和陝西的六大試驗基地同時插秧海水稻,開展試種試驗,為中國大面積鹽鹼地篩選優勢海水稻品種。

鹽鹼地改良工程浩大

種植改造前,青島市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的土壤pH值在8.1左右,屬於中度鹽鹼地,只在沿河周邊生長一些蘆葦,土壤表面則白茫茫一片。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挑選了適合的海水稻材料,並整合「四維土壤改良法」、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對鹽鹼地進行改良。

研發中心周三(10日)開始收割在改良示範基地試種的海水稻。為保證數據準確性,基地當日採用人工方式收割海水稻。專家組從3塊農地取樣編號為1803的水稻材料,經測量、收割、脫粒、稱重、去雜、水分測定等多道工序,再將所有數據彙總,計算出實收畝產量則為261.39公斤,理論畝產量為669.24公斤,標誌着海水稻在這一示範基地試種取得初步成功。

「海水稻」試種備受爭議

事實上,自青島試種「海水稻」以來,一直備受外界爭議。今年8月,中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發表學術文章,直言將該品種水稻命名為「海水稻」名不符實,因為一般海水含鹽量為3%至3.5%,海水稻的試種環境含鹽量則只有0.6%,「海水稻」實作上並不能用海水灌溉,也很難推廣到全國大面積種植;更有學者批評「海水稻」背後反映中國科學界出現一股「浮躁之風」,呼籲「做研究可以,但別總想着抓眼球。」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