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被誤導的危險走向 中美會步入新冷戰嗎?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美國總統特朗普周日(19日)在電視節目裏公開宣稱,中國最終會同美國達成一個不可能是「50-50」的協議,「因為他們被關稅扼殺了,中國將徹底被扼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20日)則南下江西省,考察了一間生產加工稀土的企業。一國毫不掩飾遏制與打垮另一國的企圖,另一國則展現長期抵抗的意志。在當下這種大國關係風雲突變、波譎雲詭的時刻,已難以預計未來局勢演變的方向,是否會重現美蘇之間的危險對峙,亦即冷戰與包括核武在內的軍備競賽?

美國副總統彭斯(圖)發表「新鐵幕演說」,指責中國干涉美國中期大選。(資料圖片/路透社)

美國上空的冷戰陰雲

在近期中美貿易談判突然擱淺之後,中國官方和傳媒一改以往相對克制低調的姿態,大張旗鼓地展開輿論反攻。官媒《環球時報》在一篇文章裏細數美國近年針對中國的諸般言行稱,冷戰過去30年,但歷史似乎又開始新一輪重複: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新鐵幕演說」,指責中國干涉美國中期大選;美國情報機構頻頻對華發難,甚至宣稱中國留學生都是間諜,被形容為麥卡錫主義的復活;特朗普宣布建立太空軍,打造新版「星球大戰」計劃……

不得不說,美國方面正在發生的事情,確實與冷戰期間的做法十分相似,或者說,正是在重複當年走過的路線。這可能也是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國內很容易出現的一個慣性力量。

然而這次美國針對的不再是已解體的蘇聯,而是有着14億人口、經濟增長趨緩但仍在穩步發展的中國。作為蘇聯解體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始終沒有放鬆對其權威的潛在挑戰者,只是一度被困於中東事務難以自拔。如今,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後已無法遮掩自己的龐大身軀,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已告覆滅,美國因頁岩氣革命成為石油淨輸出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仍然泥足深陷,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亦後繼乏力,中國自然而然地成為美國的攻擊目標。

今年5月上旬,眾議院以414票對0票通過了《2019台灣保證法》。(Facebook截圖)

美力圖阻止中國變強

2018年1月,美國時任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表示,「我們打擊恐怖分子的行動會繼續,但美國現在的國家安全優先考慮的是大國競爭,不是恐怖主義。」以目前美國的外交政策來看,中國的確已被列為首要議題。

被視為「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言人的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認為,無論中國發展前景如何,美國都將按照大國競爭規則「出牌」,視中國為對手,力圖阻止中國變強,在阻止中國變強的過程中,中美可能爆發危險衝突。

而今在美國政壇,民主黨與共和黨儘管在許多內政外交政策上分歧巨大,但在中國問題上的意見卻出奇地一致。今年5月上旬,眾議院以414票對0票通過了《2019台灣保證法》,以及「重新確認美國對台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軍事方面的最新動向。特朗普上任後,軍費開支大幅上漲到7000億美元左右。2018年10月,特朗普宣布計劃退出1987年與蘇聯簽署的《中導條約》,並表示美國將繼續擴充核武器庫。特朗普還曾解釋稱,中國應當被納入該條約中。近日,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投票支持特朗普政府在核武庫中增加核武器的計劃。

由此可見,近幾年來,美國正發生一種以中國為主要對手甚至敵人的戰略轉向。這種轉向是全方面的,官員指責、傳媒批判、經貿談判、軍事威懾,戰鼓齊鳴。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的惡化和激進化,逐漸成為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在進一步極端化之後,會否重演美蘇冷戰和核軍備競賽的局面?其實,只要美國一方重回冷戰軌道,中國亦將不得不被動扮演起冷戰另一方的對峙角色。這似乎亦正是中國正在做的事情。

中共十八大後的反腐肅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軍隊整頓改革,以及加強中共黨的領導與中央權威,其實都有穩固中國基本盤的意義。(資料圖片)

中國早有備戰

事實上,美國戰略轉向在2011年「亞太再平衡」戰略出台時已然開始。中國或自那時起就着手準備應對未來的中美衝突。

中共十八大後的反腐肅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軍隊整頓改革,以及加強中共黨的領導與中央權威,其實都有穩固中國基本盤的意義。而在中美貿易談判期間,中國鼓勵本土種植大豆、啟動全國糧庫清查等做法,更是有應對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維持中國安全的動機。

事實上,在美蘇冷戰期間,毛澤東治下的中國亦有過應對兩國威懾與威脅的經歷。當時中國啟動了以備戰備荒為目標的「三線建設」等。這些備戰工作雖然構成巨大的負擔與消耗,但作為先例,說明中國並不缺乏應對冷戰局面的決心。當然,在中國已經形成對外開放政經體系的情況下,應該會有非常不同的應對方式。

更重要的是,中國當前擁有了雖難比肩美俄卻頗為可觀的核武庫,同時還具有相當的經濟與科技實力,面對美國的冷戰式施壓,會比當年從容許多。

與當年蘇聯不同的地方還在於,中國是全球市場的深度參與者,與美國經濟深度交融,美國在正式進入冷戰軌道之前,將不得不經歷一段剝離中國因素的過程,美國經濟會受到不輕的傷害,這是中美關係尚未完全崩塌的重要支柱之一。

公安部長趙克志赴駐南斯拉夫使館舊址憑弔。(「中國警方在線」微博)

中美關係緊張是長期趨勢

美蘇最終先後進入冷戰,除了由於兩國實力彼此接近,亦離不開熱衷造謠誣陷、蠱惑人心的投機主義者的鼓動。例如,1999年北約「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事件,謎底至今未能揭開,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我的一生》自傳裏寫道,他相信當時美國國防部或中央情報局有人不滿中美關係走近,故意在地圖上做手腳,期望中美分裂。

曾在克林頓政府擔任國家情報官,負責東亞事務的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則認為,因地圖定位錯誤而「誤炸」中國使館的說法並非事實,應該是一連串失誤造成的慘劇。他認為,導致中美關係極度緊張的「偶然性」事件確實有可能發生,中美關係可能在一系列人為或非人為的「偶然性」事件推動下不斷惡化。

無論冷戰會否重演,中國國力增加、軍力迅速提升,都將是一個長期趨勢。作為一種本能反應,美國的警惕,以及為保持軍力優勢而加強軍費投入都情有可原。中美關係未來會繼續惡化,還是能夠維持在可控範圍內,仍有待時間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