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謀劃產業鏈「去中國化」 北京未墮「閉關鎖國」陷阱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對外宣傳,說從中國收回來的關稅,足以補貼美國國內受影響的商家和農民。不過有外媒報道,美國徵收數以百億美元計的關稅,大部份都是由美國本地進口商繳納。然而問題是,即使白宮對外提出一大堆「另類事實」,但內部應該對徵稅實情了然於胸,明白到進口業界正承受巨大壓力,未見得能要求在中國的生意夥伴分擔,更有可能需要轉嫁予美國消費者。

習近平在江西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新華視點)

美國打關稅牌「砸自己的腳」?

驟眼看來,美國確實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玩徵稅遊戲最終還是徵收到自己頭上來。可是白宮的思維導向早就由互惠互利的貿易關係,轉變為你輸我贏的貿易戰爭,而戰爭必然會有傷亡付出,差別只在於成本損耗會否換來更大的利益。對美國貿易鷹派而言,中國成為全球化產業鏈的最大贏家,「侵害」美國利益,而關稅只不過是「矯正錯誤」的手段,由誰支付並不是關鍵問題。

按此思路運作,最理想的狀況如下:美國的進口商以至消費者都感受到關稅壓力,但矛頭不是指向發動貿易戰的本國政府,而是已經不再便宜的中國商品。於是美國進口商會尋求「中國以外」的貨源,下游生產商會遷移至「中國以外」的經濟體,美國消費市場也會轉而購買「中國以外」的商品。美國鷹派寄望藉由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從而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

打擊華為以剝離「中國原素」

近月特朗普已透露,貿易協定大可連帶處理華為風波,表明兩條戰線密不可分。華府大概看準華為是中國少數能「走出去」的龍頭企業,故意以其作「樣板」大打「國安牌」,一則可以藉此引導美國民眾情緒,抵銷開徵關稅的負面輿論,製造一個大打貿易戰的理由,二則與打「關稅牌」原理一樣,通過封殺華為,企圖從全球高端晶片、電訊和手機產業鏈,剝離「中國原素」,堵截中國的產業升級路徑。

毋庸置疑,中國對全球化經濟貢獻顯著增長,同時亦從中獲得巨大經濟發展成果。可是按目前綜合實力仍比美國低一截,假如中國為一時意氣,仿效美國的攻勢作全方位還擊,如以「封殺蘋果」應對「封殺華為」,或以「切斷稀土供應」抵制美方額外關稅,無異於是自絕於全球化供應鏈,正是踏入白宮「去中國化」的路線圖,拖慢自身產業、技術和市場的升級發展。

Google宣布「斷供」華為後,華為便開始籌劃「自產」系統。(視覺中國)

以實力與改革證中國不可或缺

中美國力之爭講到底是經濟和科技基礎的比拼,貿易戰僅是其中一道起伏波浪。正如中國過去兩年的回應,最重要的是保持競爭優勢,以確確實實的生產力說服各方,中國是全球化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員,如此關稅打擊亦只能作一時三刻的擾亂,美歐日商界長遠而言都會以自身利益為依歸,與美國鷹派分道揚鑣,另尋蹊徑以保持對華生意聯繫。

正因有此戰略眼光,即使中國官商不斷強調要有「長征」精神,不怕圍堵封殺,但從來都反對「閉關鎖國」的論調,反映其不會隨美國打壓而起舞,跟著華府的好戰調子走,墮入「去中國化」的陷阱。不論美國如何出招,中國仍會保持擴大進口的步伐,在金融重工等領域逐步開放市場,並改善法規以保障知識產權和降低外資准入,長此下去華府可能會發現,「去中國化」反而弄巧反拙成「去美國化」,將全球經濟領導地位拱手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