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被禁】美國陷阱:制裁、消耗、圍堵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特朗普(Donald Trump)為什麼如此「恨」華為?一名中國外交官給出了一個「解答」方向。5月21日,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臨時代辦趙立堅,在twitter上發佈了一張「蘋果被切成片」的照片。他開玩笑說:「突發新聞:特朗普這麼痛恨一家中國民營企業的原因揭曉了。看看華為的標識。它把蘋果切成了碎片……」雖然這是在講笑話,但某種程度上,確實道出可美國政府及其領導長期居於全球霸主,既要擔心「內憂」又怕染上「外患」,成了碎片的心聲。

圖為中國外交官趙立堅當時所發的twitter。(截取網絡)

說到底,從貿易戰開打至今,美國總統特朗普一連串行動,真的是「厭惡」中國,視「華為」眼中釘?

坦白地說,透過歷史觀察,今日美國總統就算不是特朗普,仍然會採取相同的立場與態度,來處理威脅美國地位的國家。更進一步的來說,現在的中國,是美國個人利益、國家利益貪婪下,亟需找尋的羔羊。

曾經,蘇聯是美國的頭號對手。

以冷戰時期來說,1949年11月,美國與西方「自由世界」建立了一個不公開對外、沒有條約、反「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為首)的非正式國際組織,其名稱為「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COCOM)。由於該組織設置在美國駐巴黎大使館,因此該機構通稱「巴黎統籌委員會」,又簡稱「巴統」。

而「巴統」具體操作手法︰制定禁運貨單、限制其他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輸出戰略性物資和技術。這樣看來,經濟制裁好似因為意識形態的對立,美、歐國家才決定聯手封鎖懲罰。

但其實根本原因,不僅在意識形態,更在於美國國家利益、個人利益的貪婪。

二戰後,蘇聯在世界政治、經濟地位上想與美國分庭抗禮,分而治之。(資料圖片)

事實上,二戰結束後,全球經濟百廢待舉,唯有美國、蘇聯兩大超級強權。

然而,兩造國家的經濟制度卻有相當程度的差別,蘇聯奉行的計劃經濟遇上美國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使得兩者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因此,美國透過「巴統」封鎖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手段,使他國與蘇聯經濟往來低,除了無形中強化「價值」陣營的對立,還可使歐陸甚至其他國家對美國經濟產生高度依賴,得以讓美國保持全球優勢位置。

兩強相爭的結果,在蘇聯解體之後,畫下句點。

不過,特別一提的是,「巴統」建立之初,中國並不在貿易管制範圍之內。相隔一年,美國的眼光才轉移至中國身上。

圖為美國駐巴黎大使館。(截取網絡)
紅色標記處為「巴統」禁運地區。(截取網絡)

苗頭轉向中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毛澤東宣佈參戰,而美國政府為打擊中國,實行了「凡是一個士兵可以利用的東西,都不許運往中國」的政策。

值的注意的是,朝鮮戰爭期間,大聲嚷嚷的蘇聯始終「沒有公開出兵」,反而中國卻是從頭到尾積極參與。至此,美國對華政策進一步從蘇聯切割,1952年8月,美國在「巴統」機構增設了一個專門針對中國的小組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制定更加嚴格的「禁運貨單」,其清單遠遠超出了巴統貿易管制範圍。據統計,韓戰期間共有45個國家參加對中國的禁運。

透過韓戰,美國政府及其官方資料均顯示: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亞洲地區的一支重要力量。就連冷戰期間著名人物──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曾說過,「共產主義正在亞洲取得進展,中國牌子的共產主義比蘇聯牌子的共產主義威脅更大」。

冷戰結束 封鎖持續

時間來到1970年代,美國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又經歷韓戰、越戰,以及仍在對峙的冷戰,迫於國內政治局勢、社會輿論,美國政府才另尋出口,逐漸放寬對華貿易限制。同時,出於扶持中國對抗蘇聯目的,在一些領域放鬆對中國技術封鎖的門檻,轉而透過成品出口、技術合作等方式向中國輸出。直白的說,賺中國人的錢,舒緩國內經濟壓力。

但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從雙元來到了一元,但冷戰思維並未終結,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封鎖還在持續,甚至更下一城,讓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舉步維艱。

一紙《瓦森納協定》阻礙了中國科技發展。(截取網絡)

1996年7月,在美國主導下,以西方國家為主的33個國家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瓦森納協定》(簡稱瓦協, Wassenaar Arrangement),其精神內涵與「巴統」相差不遠,加上了軍火武器,以及隨時間發展有所變化的科技產物。而中國,當然在被禁運國家之列。

儘管「瓦協」規定成員國,能自行決定是否發放敏感產品和技術的出口許可證,並在自願基礎上向安排其他成員國通報有關資訊。但實際上,仍完全受美國控制。

像是之前,捷克擬向中國出口「無源雷達設備」,美國便向捷克施加壓力,迫使捷克停止這項交易。此外,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也是受限「瓦協」規則,從芯片設計、生產等多個領域,都不能借助他國的最新科技,大大阻礙中國科技產業的進程。

圖為《美國陷阱》作者皮耶魯奇。(彭博資訊)

美國要的,你不能不給

現在的美國,不改作風,仍持續針對中國。

目前正值「華為被禁」之際,其所引發的輿論愈演愈烈。此刻,不少人拿出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前高層皮耶魯奇(Frederic Pierucci)於2019年1月出版的新書《美國陷阱》,指出「現在的華為,就是昨日的阿爾斯通」。

阿爾斯通(Alstom)是法國公司,被稱為法國工業界明珠,屬於法國的國寶級企業,主要業務為電力及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市佔全球排名第四)。

2013年,身為阿爾斯通高層的皮耶魯齊,因在公司在印度尼西亞項目中的行賄案,被美國以《反海外腐敗法》逮捕。最終,阿爾斯通被罰款7.72億美元(約合7.72港元)。特別一提的是,同時間阿爾斯通正進行「賣身」,收購者為市佔率第一的美國通用電氣(GE)。

因此,有論者將阿爾斯通比擬為「法國版華為」,皮耶魯齊則是「法國版孟晚舟」。作者深表認同的說,「出版《美國陷阱》,就是讓世人了解美國政府,是如何利用『法律』作為經濟戰的武器,削弱其競爭對手,有時是為了低價收購競爭對手。」

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美國將法律作為經濟戰爭武器的事實。所有國家都應團結起來,抵制美國的單邊主義。                              
皮耶魯奇

從「巴統」到「瓦協」、貿易戰至華為、到阿爾斯通,只要「美國要的,你不能不給」。回顧過往歷史,美國對中國及其企業採取的動作,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走了不少彎路。但歸根究柢,中國究竟何錯之有?

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時,喊出「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只要威脅到美國利益,就要出招對付。(截取網絡)

誰來監督美國?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能讓美國人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品質逐漸攀升的消費性商品,可惜的是,卻也造成美國人大量失業。尤其,製造相關產業更是難以與中國競爭。但是,這就能指控中國嗎?

實際上,許多美國公司長期受益於中國製造,並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但受到個人利益、國家利益影響,贏者不願意面對新時代的合作精神,與人分享自己勝利的果實。而如此貪婪的想法,充斥著美國政治、支配著華盛頓決定對中國採取強硬遏止的戰略。

一面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另一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兩者皆是政治宣言,卻有極大的分野。作為民主政治的國家,隨手拈來的自由、開放、包容和多樣性。但實際上,不允許對等、多元的勢力存在,屢屢依靠其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背景,打破其他國家的壁壘,壟斷資本開闢市場、攫取商業利潤服務,維護美國的經濟安全和繁榮。那麼試問,誰能監督這貪婪的華盛頓?

一旦有了「國家」利益,就能延續個人名聲、威望、權力,以及貪婪的慾望。但不能解決中美貿易之間的根本結構問題,不平等、不自由的貿易依然存在。總歸一句,今天即使不是中國,美國也會挑別國開涮,華為只是這「美國秩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