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王滬寧接連現身主持會議 在黨政機構改革中擔重要角色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進入7月份,內地接連召開了兩次得到多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列席的會議。此前一度少見於公開場合的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兩次皆以會議主持者的身份現身。這位主要負責中共黨務的政治局常委在中國政壇,尤其是在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改革裏所扮演的角色,由此更為清晰。

王滬寧正在中國政壇扮演重要角色。(AFP)

這兩個會議分別是7月5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與7月9日「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悉數出席了前一個會議,後一個會議亦有4位常委在列。

王滬寧先後主持了這兩個會議。

一般情況下,這類中央級別會議都是由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發表權威和宏觀的講話,而會議的主持者則由相關領域的具體負責人來擔任。那麼,王滬寧應該在這場被視為中國政治制度現代化的機構改革裏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可能是在習近平統攝下,具體改革事項的勾畫者與執行者。

中國官方定義此次黨政機構改革是「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主體框架初步建立」。緊接着召開的黨建會議,其實也與機構改革存有內在關聯。

因為改革的目標之一正是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實現了「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共的領導是改革的目標,也是改革的實施者。確保改革改革順利推進,首抓黨建是實踐層面一種必然要求。

正如習近平在總結會議上所稱,「只是解決了『面』上的問題,真正要發生『化學反應』,還有大量工作要做。要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把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同提高國家治理水平有機統一起來」。

中共十九大後,王滬寧主要負責黨務方面的工作。其實他在改革方面亦承擔着不小的職責。

他是本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的三位副主任之一,還是該委員會的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該委員會在2014年以「中央深改組」形式誕生之時,當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滬寧就已是其中成員。

據透露,中央深改組的辦公室就設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此推測,王滬寧當時已經任職中央深改組辦公室主任。再到中共十九大,中央深改組升格為委員會,王滬寧則一直在負責此項事務。

另外,此次機構改革總結會議還提及一個名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設置,位列中組部之前,那麼應該一直存在一個相應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協調小組」。該小組應該是機構改革的統一領導機構,其負責者可能是政治局常委級別。

值得一提的是,王滬寧在20世紀90年代尚於復旦大學教書時,曾寫過一系列關於中國政治制度的學術性文章,例如《中國九十年代的戰略抉擇: 體制驅動》、《論90年代中國的行政發展:動力與方向》,《中國現代化必須實現行政體制的總體性轉換》,可見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深入研究,並有自己獨到見解。

通過這些文章,或許能夠對王滬寧的思想認識有一個比較初步的了解。

上述第三篇文章總結和分析了中國行政系統面臨的六個方面挑戰,最後一項挑戰是「行政調節的非自律狀態」。其中有一句話稱,「在中國這樣的超大社會中,面對超大的行政系統,不可能設想所有行政機構和部門的活動均有統一的中心來面面俱到地調控,更加需要的是所有行政組成部分在統一意志和規範下自律運轉,從而實現整個行政系統的基本任務和目標。」他提出的4條對策則是:強化整合、確定法規、深入監督、明確懲罰。

在文章最後,王滬寧表示,「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在整個經濟體制將要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的社會中,行政系統總體上處於流動的變化之中。人們應該順應社會的革故鼎新,不斷研究和考量社會發展對行政系統提出的要求和挑戰,不斷完善行政系統,使行政系統成為90年代乃至2000年後中國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

1995年,王滬寧由復旦大學北上進京,開始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工作,被視為「學而優則仕」的一個案例,其政治研究與見解,也得以認可和實現。